浅读黄帝内经五脏保养,相生相持
2023/11/14 来源:不详关于保养,五脏的保养最为重要,而且也极为简单!
为何我敢说它简单呢?因为如果你能掌握好五脏运行的规律,那么就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性,甚至通过简单的饮食调节就可以做到了。
《黄帝内经》讲:“夫邪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意思是,当邪气侵入身体时,来势凶猛,但是如果正巧遇到身体旺盛的时候,自然就能够抵御它;当遇到正好虚弱的时间,病情就会加重......当我们了解了它运行的规律,就知道如果应对调节,并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性。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探寻五脏与四时、五味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方法。
五脏与四时
在进入这个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概念。
1、五行:金、木、水、火、土
2、五脏:肝、心、脾、肺、肾
3、四时:春、夏、秋、冬
以上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岐伯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盛之时,死生之期也。”意思是观五行的交替变化,兴盛与衰亡,可判定疾病的轻重变化,可分析诊疗的成功与失败,甚至可以预测生死。它们怎么变化?又如何预防病气侵入呢?
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互表里→肝易怒气急→食甘味能缓解;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互表里→心喜则气缓→食酸味能收敛;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互表里→湿盛伤脾→食苦燥湿健脾;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互表里→肺气上逆而病→食苦来宣泄它;
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互表里→肾喜润而恶燥→辛味来滋润它;
这样的规律是不是很清晰了呢?
只有这样才能通畅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以及皮肤、肌肉间隙交结的组织,再输布津液,疏通五脏。这就是岐伯所说的“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再简单一点,五脏就如同一个大工厂,疏通每个环节,大家相互配合工作,自然运行也就非常健康,且有效率了。
五脏与五味
关于五味,上面已经讲过,下面我们就说说对应的食物了。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等;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李、韭菜等;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等;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栗子、藿香等;
肾→色黑→宜食辛→鸡肉、桃子、葱等;
这就是:“毒药功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药可以用来治病,五谷滋养五脏,无果帮助五脏,五畜滋补五脏,五菜调和五脏,把他们用好了,都对五脏有益处。
辛酸甘苦咸,春夏秋冬,各有其意义,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医者根据五脏、四时等因素判断病情,以五味来调养治病。
写在最后
说到五脏与五味,小编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四时的变化来搭配食物。
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食物已经越来越丰富,甚至许多植物的生长已经不在按照四时的规律,而是通过科技的方式实现四季不间断供应,虽然便捷了生活,但是却少了等待的趣味,少了自然分配的原则。
我们常常说“过而不及”,当我们拥有的过度丰满,按喜好摄入自己喜好的,却忽略了四季为我们早就规划好的搭配原则,是不是有点浪费了大自然的心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