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应该都有的一个误区
2022/8/3 来源:不详对,就是认知误区——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很多人可能多少会了解一些。但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个认知偏差的普遍性,以及透彻了解它的重要性。
先看几个栗子:
(1)
?春运期间,记者在高铁上采访乘客,网上购票是否好买,得出的结论是:网上购票并不难,大家都买到了。———因为没有买到票的那些人,根本就上不了车。
(2)
?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大学辍学,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之一。结论:所以,读大学没什么用处?
然而,更多辍学的人生失败者,其实根本就无法被大众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被沉默”了。
(3)
?
为什么好莱坞拍的都是大片?
因为,拍烂的电影,根本没有机会在国内上映,我们根本没机会看见。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据说,在二战期间,美军发现返航的战机中,机翼的中弹数量较多,而机尾的中弹数量较少。
有人认为,这说明机翼是受攻击最多的机翼部位,应该重点加固。
?当时正与军方合作的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沃德,提出相反的意见。
因为统计的样本,仅仅是成功返航的飞机。
事实上,完全有可能是机尾受攻击更多。
只不过这些飞机都坠毁了,没能成功返航,所以无法返回告知具体情况。
因而机尾中弹的飞机,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最终,美军方采纳了沃德教授加强机翼尾部防护的建议。
在之后的战斗中,更多的飞行员和飞机在战斗中幸存了下来。
这一提议,对盟军之后取得二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价值。
?人们常常偏信,来自于幸存者的资料、数据,而忽略了“死亡者”身上的资讯。因而得出的结论与真实情况,往往存在偏差。
导致我们可能对事物的认知,都是“幸存者认知”
如下图:
?因而:
?幸存者带来的信息不一定准确。
?结论要基于全面的统计,不要忽略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接文章开头的栗子:
春运期间,记者在高铁上对幸存者的采访。得到的结论:票好买,大家都买到了。是一个不准确的结论。
还有很多的人因买不到票,而滞留下来。
大家为了买到一张回家票,各种刷,各种抢票,费尽周折。
每年我也是春运大军的一份子。
深深的体验过了一票难求的心酸、无奈和焦虑。
虽然现在出行的便利度,已经不是十年前可比的。
上学无用论,学习无用论。不瞒大家,我一度也深陷其中。
大学毕业后,迷茫过,焦虑过,也怀疑过。还考不考研,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就算读出来,将来还不是,为了可以找一份好工作?
大学加研究生,要7年的时间。高中毕业就去工作的同学。7年的时间,足够他们在某一领域混的不错了吧。
那初中毕业去工作的同学呢?
我出来工作时,他们有10年工作经验了。我有优势吗?
工作后,上面的领导和老板,好像学历也不如我高,一个大写的心塞。
不是有段子吗?大学毕业去初中生开办的公司去上班。如果这样那还念书干嘛,不如直接去打工。
真是这样的话,那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取消了。
这显然不合逻辑,与事实不符。
事实是,现在的孩子,幼儿园开始各种兴趣班,小学至高中各种层出不穷的补习班。
有人说,不对啊。这两年国家“双减”
政策。现在补习班不是都不能开了吗。
我只能说,中考、高考,这两考还在。考试规则和内容不变,其他都是虚的。“双减”是配合国家共同富裕大战略的。
现实依然还是
家长们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好学校里去,各种想办法培养孩子。
不然,为什么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上学。
八零、九零当初后读过的小学、初中。有多少学校还在的?就算在,里面又有多少孩子呢?
我老家的情况是:农村的小学、初中,还在办学的,十之二三吧。大家都去镇上去上学了,镇下面基本没什么学校可读了。有实力的把孩子送去县城,更有实力的去市里、甚至省城上学。
所以,学区房价格高不高?这个就不探讨了。为人父母的都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读书无用吗?
经过社会毒打的父母知道,上好学,还是好的,难道不是?
等到真正步入社会,会发现成功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初中生毕业的老板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做着底层工作。
我们不用把少数现象放大。
随着发展,这个社会终将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它对劳动参与者的专业和知识要求,一定是越来越高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
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果被各种“幸存者偏差式的经验、结论”指导着,被各种看不到的真相蒙蔽着。
那我们的人生,就很难过的如自己希望的那样子。
题外话:
上篇文章中,讲到概念这个词。
概念,是我们的认知范围。
我们每学到一个新概念,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会多一个维度。
认知范围就会被扩大了,很多事情就能看明白了。
原创不易,希望多多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