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颗坚硬的毛栗子
2022/9/20 来源:不详从前我不知道栗子是长在树上的,想当然认为它长在地底下,跟土豆、花生那种根须差不多,一把拔出来,根上星星点点缀满果实。认识我先生之后,有一次他说,家里后山的栗树上也该挂满果实了吧,打栗子的时候又到了!我一听,瞪圆了眼睛:“栗子是长在树上的?!”他顿时也瞪圆了眼睛:“否则呢?!”
然后就是带我回家去看栗子树。那些树零零星星地分布在小山坡上,貌不惊人,挺高。他说满树是栗子,我一个也看不见。他举起一根长竹竿往树上捅,只听得扑哧、扑哧果子落地的声音,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如同孙悟空打下来的人参果,一落地便没了踪影。这也奇怪了,我不是高度近视,怎么就没见一颗栗子的影呢?先生扔了手中的竹竿,在落叶堆里踢了几下,踢出一个“小刺猬”,“这就是栗子”,他说。我惊奇得说不出话来,那活生生就是一个初生小刺猬啊,缩着小腿儿,蜷成一团。我欲去接,却被无情地刺了手指,痛得大声疾呼。先生把“刺猬”往地上一扔,用鞋底大力踩扁,刺壳被踩裂了,爆出两颗娃娃一般白嫩的果实,原来这就是栗子。他剥了栗子的嫩壳,一人一颗就跟我分了吃,脆生生的,甘甜。
既然认识了栗子,眼善了,找起来就方便了许多,我们拿着树枝在草丛和落叶堆里拨来拨去,时不时惊喜地发现树上掉落的毛栗子,有些特别成熟的已呈现出深棕色,跟平时所见相同。但我们必须十分小心地行路,否则跌坐到一颗毛栗子上的话……那得忍受刺臀之痛。
说来也奇怪,这些毛栗子似乎有人性,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跟大人捉迷藏–它们从来不会大大咧咧地摆在那里等着你去捡,不是在躲在石头后面、藏在草丛里面、就是被落叶掩盖得好好儿的,而且更奇怪的是明明满树“小刺猬”,却从没听说过谁在树下被毛栗子砸中头的事故。寻找毛栗子的过程像是寻宝,拨开落叶和草丛,突然就见一个毛茸茸的小家伙咧着嘴对你笑,真真是极有意思的。
我们的叔叔是个挖笋高手,也是个采栗高手,常见他扛了几麻袋毛栗子过来,招呼大家一起来剥,当然这里指的是去除那带刺的外壳。我们用火钳固定住刺人的外壳,脚尖将壳踩开,饱满的栗子就倏地蹦出来了。穿皮鞋踩是最好的,那时我们会全然不顾皮鞋的价值,不计成本地投入到收获的喜悦中去……
婆婆知道我喜欢吃栗子烧鸡,每次回去都烧这道菜。自家打的栗子,自家养的土鸡,现杀现炖,农村的粗砺大锅里焖出来的香味尤其诱人。若我不回去,她也会让人捎带剥好的新鲜栗子过来。可惜栗子不易保存,不明所以的我将栗肉藏在冰箱里,此后烧出来的味道大打折扣。为这栗子的储存我伤透了脑筋,农村里专业的栗子储存法用到沙砾,挖个坑,铺一层湿沙子,一层栗子,这在城市里无法实施,所以,就把老人家的好心思给枉费了。
栗子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与红枣、柿子被称为三大木本粮食,也算是农作物中的元老了。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普遍种植,《诗经》中就多次提到过栗子,比如“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内,则行道树也”,是说将栗子树作为东门地带的行道树;“东门之栗,有践家室”(东门附近种了栗子树,房屋一栋栋地排列得很整齐)。北京的密云一带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称燕山板栗,一时独占鳌头,被三国陆玑赞为“甜美长味,他方悉不及也”。《吕氏春秋》里提到“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所指相当于现在北京密云县的几个镇,这也是燕山板栗自古垂名的证据。古时还用栗子代替饭食,言其肉质细腻,糯性粘软,美其名为天之良果、东方明珠,是极其重要的农作物。战国时期,苏秦曾游说六国,经过燕国时,对燕文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燕国“南有碣石、燕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意思是说燕国有富饶的土地、有红枣板栗得天独厚的产出,老百姓就是不耕作,也能靠着这红枣板栗的收益过日子了!在这么久远之前栗子就已经如此普遍,所以说中国是栗子的故乡全不为过。
栗子着实是一种让我又爱又恨的东西。甘香甜美让人无法抗拒,却又不能多吃,由于极高的淀粉含量和热量,一不控制就能把自己吃“墩牢”了,必须要掌握适可而止的度。古人爱食栗子并将其当作药膳,以为能强健腰脚,治疗肾虚。苏东坡和他弟弟都是酷爱食栗之人。传说苏东坡亲自炒了板栗来招待好友佛印和尚,刚出炉的栗壳爆开,露出酥黄的栗肉,香气直钻入佛印胃里。可老苏却是个爱搞怪之人,提出要对对子,对得上,才能吃,于是出了上联:“栗破凤凰(缝黄)现”。佛印被美味的诱惑驱使着,情急之下脱口而出:“藕断鹭鸶(露丝)飞”,对上了,大快朵颐。观此对,我认为佛印和尚更胜一筹,不仅字面上扣得准,同时还制造了生动的画面感:波纹粼粼的池塘里,鲜藕露白,水鸟与莲花齐飞,而苏东坡句子里的栗子与凤凰貌似没什么可以想象得到的联系。
栗虽好吃打栗难、剥栗子更难。美好的东西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曾经无数次我被剥栗子的痛苦困扰着,心想不吃就不吃,算了!后来惊喜地发现超市里出现了真空包装的现成栗肉,可惜这种惊喜没维持多久就灰飞烟灭,因为这种栗肉,真的没有农村里剥出来的栗子好吃!对付板栗的过程是如此艰苦,那坚硬带刺的外壳,在你踌躇满志的时候,时不时给你个下马威,刺得手指鲜血淋漓,很多人受到刺激和惊吓,打了退堂鼓。留下的人继续挑战,对这个浑身是刺的家伙软硬兼施,火钳、剪刀、菜刀、柴刀、鞋底……十八般武器都用上,还不一定能顺利打开那棘手的外壳。终于,剥开了壳,却发现里面的栗子已经腐烂或萎缩,则又是当头一棒,前功尽弃,原来的努力都化为泡影。假如运气不是那么差,剥开壳后是完好无损的栗子,也不能立即享用,要在每颗栗子上用刀剁一条小小的开口,方便烹制,万一不小心把自己手指剁了,再次鲜血淋漓……栗子煮好了,还需要一颗颗剥去外壳,撕去膜衣,方才能享用到那喷香甘美的栗肉。这一个接一个过程如此繁琐而具有挑战性,让我们不厌其烦,可我们又抵抗不住那艰苦尽头的香和美味,顽强的人会死磕到底不放弃,此路不通则另外寻求解决方法,从各个方位进行分析、推敲、测试,逐一击破壁垒。你永远不能事先知道等待着的是好运还是坏运,只能一个一个去尝试,自己找出结果和答案。
我们的生活,多像这么一颗坚硬而又棘手毛栗子。
(作者声明:本人文字皆为原创,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