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油条有个特别的ldquo外号
2022/7/9 来源:不详真鸟囝天团(??点击加入)
专栏作者:栗子
90后福州土著。伪文艺青年,真人间吃货。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体,自由与反叛的纠结怪。
△配音真鸟囝吱吱啊(小提示:点击文中蓝色图标,可跳转福州话字词释义及读音)小时候住在福州巷弄里的老房子中,总会听到骹踏车咔哒咔哒的轱辘声,伴随着叫卖——“卖雅鬼咯”。好奇的我踩上椅子,把小脑袋探出窗外,却总是没有找到答案,骹踏车的后座上总是一个盖得严实的白色泡沫盒。直到有天,奶奶买来了一份,我才知道,原来“雅鬼”就是说得含糊的“油炸粿”(也称油条)!但实际上,此“粿”并非彼“粿”,糖粿、白粿、芋粿都是米制品,而油条则是面粉制品,可谓是混入福州“粿”军团里的异类。对于福州孩子而言,油炸粿自然不是我们认识的唯一的“粿”,随着慢慢长大,“糖粿”“芋粿”“白粿”“菜头粿”“菠菠粿”都被一一收进了我的美食词典里。不久前在清明节气里登场的菠菠粿,是用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后研磨成米浆,加入菠菠草染色后糅合成粿皮,包入猪油浸润翻炒的萝卜丝等,再用黄皮果叶、年糕叶作为衬底蒸制。若家中材料有限,用糯米粉和食用色素也能做出没有“灵魂”的“菠菠粿”,香气自然要少几分。而“糖粿”,就是福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年糕。当红糖块在沸水中融化后,慢慢倒入糯米粉搅匀,可以煮出一锅香甜浓稠的红糖米浆。再将其倒入糖粿叶铺好的竹屉中上锅蒸熟,一屉香气扑鼻的红糖粿便新鲜出炉了。糖粿可保存好一阵时日,不论是切块后直接上锅二次蒸熟,抑或是裹上淀粉小火慢煎,都是上佳的食用方法。将年糕切条下锅做成年糕汤,不必加任何的调料,微微泛白的汤里既有大米的清香,又有红糖的清甜,温暖又舒适。在寒假的清晨,奶奶常给我做上一碗:“依命,快来吃糖粿丝!”每每听到这句,我总会雀跃着奔向餐厅,将减肥计划抛之脑后。嗜甜如我,总是觉得寒假太过短暂,因为糖粿还未吃过瘾,就要收拾包裹回京求学。每次返程,必定要带上一个饭盒的煎糖粿与室友共享。室友们得知糖粿即是福州人眼中的年糕时纷纷错愕,只因他们眼中的年糕其实是我们福州人的“白粿”。白粿虽然同样是米制品,但做法却复杂得多。它是将粳米泡水后上蒸笼炊熟,放入石臼中捣烂,直至饭粒变得粘糯有韧性,再将其冷却定型。白粿炒菜的做法有很多,福州人最经典的做法是梭子蟹炒白粿——将所有食材下锅一同爆炒,出锅前淋上几滴鼓山老酒,洒上一大勺白糖,简直让人鲜掉眉毛。炒白粿对我来说是地位超凡的家乡美味,每每想家的时候,总是会想起爸爸做的炒白粿,明明就是用最简单的配料,为何总能无敌地好吃?对于90后而言,校门口小摊上撒满辣椒粉的烤白粿则是放学后让人雀跃欢欣的动力。“依妹,要不要辣椒?”“可以,多放点!”看着老板给烤得双面金黄的年糕刷上酱料,和同学一边吃着烤白粿,一边“拱趴”或是互相“切K”。少年的快乐,只需要区区一元钱。这些年异乡求学,遇到不顺心的事,总会放肆大吃大喝一顿。尽管拥有了比从前更多的零花钱和更多的美食选择,却复刻不了校门口一元钱的那种快乐。每每只有回到福州,听着乡音,吃着家乡的各种“粿”,元气值才能满满恢复。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年轻人使用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你是95后、00后,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你来投稿。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讲不好也不要紧,我们都是两个声,敢讲最重要??
专栏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