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样跟一年级的小朋友玩背诵,快乐
2023/11/13 来源:不详小学里有很多课文是需要小朋友们背诵的,张老师还记得自己上学时,被背诵支配的阴影。那时候的老师是真的管,背不下来要罚站和留堂的。现在想想,那时候背诵真的是纯靠脑力“死记硬背”,但是就是这种硬背的方式,才造就了现在自己良好的记忆力和文学功底。背诵确实有用。1.对脑子好。活跃的大脑神经元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埃里克·理查德·坎德尔(EricR.Kandel)在其著作《寻找回忆》中提出,当组成大脑的神经细胞参与学习的时候,这个细胞就会生长。通俗来讲,“接受了教育”的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如果活跃的突触数量增加,神经细胞在传递信息时的效率就更高。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脑子越用越好使,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学习的时候单纯只看而不深入“咀嚼”知识,大脑相关区域的神经细胞得不到“学习”,这一部分的神经突触少,人的相关能力就不会提高。孩子们如果一年级不进行相应的锻炼,随着年龄变大,面对的是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用低下的记忆能力去学习高级知识,会更吃力。所以,从小注重背诵,有助于孩子们提高大脑的能力。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埃里克·理查德·坎德尔的书里对“理解”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如果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概念进行学习,并研究与其相关的问题,就能在大脑里通过神经元建立更多且更深层次的信息链接。这些信息链接和与其相关的内容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日常所说的“理解”。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科学说法。要想背诵一段课文,不可能不过脑子就把文章背诵下来,只要能背过,就说明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再消极学习的孩子,也会慢慢理解课文,消化里面的知识。反复阅读,进而记忆3.有输入才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向大脑“输入”知识,最好是把输入的知识牢固地“编码”到脑子里,不再遗忘。老师经常说,是不是把学的东西还给老师了,背后的意思就是说:输入到脑子里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我们的学习目的就是把东西塞进脑子里,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拿来用。学生时代孩子们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输入”到脑子里。而背诵,是最粗暴有效的方法。4.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记不住东西是没有办法学习的,数学不会1、2、3、4、5,就学不会加减乘除法,语文记不住拼音和生字,就看不懂文章和题目。所以记忆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年级不会背课文,到了初中高中,孩子面临的是历史、植物、地理、英语单词、物理公式、化学元素表,甚至各种文献资料,那时候就会背诵了吗?不存在的!如何去背诵。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记忆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引导,慢慢找到自己的背诵方法。在此张老师给各位家长举个“小栗子”,跟孩子一起“玩转”背诵。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做《荷叶圆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这篇课文,学生给我背诵的时候,昂着小脑袋,小嘴巴嘟噜嘟噜很快就背完了,可是我一打断,或者问其中的一句,很多孩子就卡壳了。荷叶圆圆原因出在哪里?就是没有用一些小技巧。其实这篇课文,老师们读一遍就可以基本记住。有几个技巧:1.归纳整理,搭建框架,分步实施。从整体看,这篇课文有5个自然段。这五段课文还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第二部分是四只小动物的事。我让孩子们背的时候,先让大家背诵第一句和有哪几只小动物(记忆小动物的时候,可以用图片或者其他实物增强记忆)。是不是很简单?要注意,小动物们的出场顺序不能错。按这个方法,孩子们在背诵的时候,在框架里填充内容就行。不仅第一步很简单,而且后面背诵的时候不会少段落丢角色,顺序也不乱。2.填充内容。框架搭好,剩下的更简单了。每个小动物,安排了三句话,格式都一样:XX说:荷叶是我的XX,XX用什么姿势在荷叶上,做了什么事。给孩子说明白是三句话以后,孩子不会丢句子。说明白格式后,孩子不仅有了“逻辑思维”的雏形,还把三句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容易忘记。例如第一句,小水珠说荷叶是摇篮,后面的动作肯定是躺着,躺在摇篮里才合理,小宝宝躺在摇篮里干什么呢?不会唱歌,也不会飞行,只会眨着小眼睛。3.用游戏和互动从多角度学习,建立深层次信息链接。家长可以跟孩子玩游戏,背一句,家长或者孩子就模仿一下。说到小水珠,孩子可以躺下说,荷叶是我的摇篮,然后眨眨眼。课文内容不仅有角色,还有动作和事件,非常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这种技能学习,还能游戏,甚至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事情,何乐而不为?结语可能有家长说,这么简单的课文,不用这么麻烦的方法就可以背下来。可张老师的本意,是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帮助孩子学习更高级的记忆方法,而非眼下的简单课文。重在引导,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