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板栗的太谷人注意了板栗千万不能这么

2024/1/22 来源:不详

秋冬时节要说最火的零食就非糖炒栗子莫属了!刚出锅的板栗散发着淡淡的栗子香只有这般的香飘十里才配得上“干果之王”的称号放在嘴里软糯香甜齿颊留香但~~~有时吃的时机不对可是会出事的哦近日,杭州的一位沈女士在逛街的时候买了一袋糖炒板栗,刚放到嘴里,就听“啪”的一声,栗子竟然在嘴里就爆炸了,虽说最后沈女士的嘴巴只是在烫伤的部位结了一层褐色痂皮,却吓坏了我们这些围观的吃瓜群众们。板栗为何会爆炸为了吃瓜群众们的人身安全,小编特向一位拥有10年炒板栗经验的老板讨教,原来炒板栗的锅的温度竟高达多度,板栗在刚出锅时虽然外面的热量会散发的快,但是里面的热气还不能尽消,如果此时受到外力的挤压,板栗就会破壳而出。所以各位吃货宝宝们在吃板栗时千万不能急,等到温度降低以后再食用,或者在买的时候挑选一些已经裂口的板栗,那样吃起来就不存在安全隐患了。说到板栗,大家都了解吗?吃了这么多年板栗有可能你根本并不了解它呢板栗为何物板栗又名栗子,是壳斗科栗属植物,落叶乔木,高15~20m,没错,它是长在树上的,此外树上的板栗也不是大家所看到的有着棕褐色的外壳,而是一个个“大刺球”,一个刺球里面有1—7个栗子,刺球的学术名为栗蓬,褪去栗蓬之后才是大家经常见到的板栗的样子。板栗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比苹果的含量高出十几倍。此外,板栗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板栗也被誉为“干果之王”。板栗有何宝贵之处1、健脾养胃栗子性温,味甘平,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养胃之功效,此外,板栗属干果类食品,其所含的高淀粉质能给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还可增加食欲。2、防治高血压板栗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可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还有极高的糖、脂肪、蛋白质、钙、磷、铁、钾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C、B1、B2等,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3、补肾唐代孙思邈曾曰:“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板栗可适用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等病症。4、治疗口腔溃疡栗子中含有核黄素,常吃栗子对小儿口舌生疮以及成人口腔溃疡的痊愈有一定的帮助。此外,生食板栗有止血的功效,可治吐血、便血等常见出血症。将生板栗去壳,捣烂成泥,涂于患处可以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等病症板栗吃法栗子的吃法不尽相同,北方人将栗子放入粗砂与糖稀中炒制成糖炒栗子;南方人更多的是用板栗做菜煮汤,都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味哟!不开火做糖炒栗子1、用清水将栗子壳清洗干净,然后将栗子壳较为平滑的一面朝下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在栗子壳上轻轻一剁,让菜刀切破栗子的外壳,栗子会粘在刀上就证明菜刀已经完全将栗子壳切开了。2、切好后,把栗子放入微波炉专用饭盒中(饭盒盖要打开通气孔),放入微波炉高火加热两分钟后,将栗子取出。3、将两勺蜂蜜均匀撒在栗子上,然后再撒上一大勺白糖,再放一点点水,量不要太多,接着再放入微波炉中用高火加热2分钟,糖炒栗子就做好了!南乳栗子焖羊排板栗、羊排、白萝卜、酱油八角、鲜山楂、丁香、桂皮、花椒、南乳、白糖选择羊排时要讲究“四带”,带皮、带骨、带肉、带腩,这样的羊排富含胶原蛋白,做出来口感也很好。▽做法顺着羊排纹路把它切成条,然后改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白萝卜切成小块后榨汁,淋在羊排上腌制30分钟,去除羊排的膻味,羊排和萝卜汁的比例为1:1。▽板栗身上打十字花刀,开好口后放入微波炉高火微波5分钟,让它自动开口。▽5分钟后拿出板栗,这样就能轻松把板栗取出来了。▽腌好的羊排冷水下锅,水烧开后捞出,冲掉表面的浮沫。▽炒锅烧热后转小火,将羊排下锅干炒,把里面的羊油煸出来,这样不仅能把羊肉的膻味去得更干净,还可以达到增鲜的目的。▽羊排炒到色泽微黄,放入2颗八角、1块桂皮、1小撮丁香、1小撮花椒。▽香料的味道出来后,加2块南乳和2小勺南乳汁,再放少许白糖和2勺生抽调味。▽翻炒均匀后,放入没过羊肉的水,再加2颗新鲜山楂。山楂可以缩短炖制的时间,让羊肉更加软烂。▽大火把汤汁烧开后,将羊排转到砂锅里,再次烧开,然后转小火慢炖30分钟。▽30分钟后,放入板栗再炖10分钟,让板栗充分吸收羊肉汤汁的精华,最后大火收汁。▽热腾腾的板栗南乳炖羊排上桌啦!羊肉柔软、板栗粉糯入味,因为加了南乳的缘故,一点也不油腻,吃了以后感觉全身都暖起来了。▽栗子虽然营养价值高,但是其含有的热量也相对较高,所谓“过满则亏”,吃太多会出现腹胀的情况,所以每次宜吃6—7颗,对于消化不良、糖尿病患者、经常便秘者以及儿童都应慎重食用,浅尝即可。赶快发给你身边的朋友看看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