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一步,你就摆脱了平庸而成为一名优秀的
2024/9/15 来源:不详疫情期间,响应国家号召宅在家里。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没有办法深入防疫一线,借着开通百度百家号的机会,跟师生们分享我的教学经验,也算是为国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初衷已经达成,下面截图是一位老师的留言。
老师能反省至此,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欣慰之余,一丝担忧,在这几天一直困扰着我,尤其是在审阅网课的时候。有少数老师认为,我的“东西”太难,对“优等生”来说尚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有些难了,说白了,就是我的要求太高,不切合学生“实际”。
先说理念,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大部分学生”,这本身就说明教师骨子里的观念根本就没有转变,所谓新课程理念,只是一阵“轻风”拂过,之后,“尘归尘,土归土”。设想,假如您的孩子也在班里,那么,您把自己的孩子归到哪儿呢?——请原谅我的“刻薄”。学生都是一样的,都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孩子,有无限之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外一旦出现灾难都要优先照顾孩子的原因。
再说老祖宗的遗训: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强调一点,这里的“求上”,不是指没有科学依据的“乱拔高”。
接着说物理,我们用事实说话。
二力平衡是课本上的内容,个别教师认为这就是初中物理,掌握二力平衡的内容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绝不可越雷池一步。那么,你想过没有,如图所示的你喜爱的“称量法”测浮力的大小——三力平衡,是不是已经越过“雷池”了?
再来看一道题:
例题: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水平向右匀速运动,请画出此时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如果作为复习课仅仅进行到这一步,除了巩固二力平衡这一“基本模型”之外,复习课的意义又在哪儿呢?设想,如果在你面前出现下图画面,你会有什么想法?
如果你认为上图所述两件事没有任何联系,那么,你得改行了。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你曾经在考试前背过这句话,不能因为你考试过了这句话就不存在了。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会这样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教物理,不教物理课本。
再举个“栗子”:
上图是课本的截图。这里的“地球附近”,指的是地面附近,指的是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抛开这个前提,重力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如图所示,万有引力指向球心,其指向O/的分力充当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就是重力G。
敲黑板!认为重力指向球心的同学站起来好好看看。
所以,抛开了地面附近这个前提,重力的概念将失去意义。有人会问:地面附近究竟有多高?——问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没有明白如图所示的万有引力的分解。至少,在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不随地球自转)所在的高度,重力已失去意义。
再看课本:
请仔细阅读教材!上面说的是“势能”(引力势能)并非“重力势能”。有些地方的中招题居然利用上述图片编成填空题让学生填重力势能的变化,这就说明这个问题存在的普遍性。顺便给老师们提个醒,用外地的中招题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分享我的讲座时,我会举个中招题中电学题的相关例子)
“栗子”敲疼你没?疼是好事,最怕的是麻木没感觉——老中医最担心的事——病入膏肓。
现在,你还觉得这道题“超纲”吗?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积淀,不是一阵课改的“轻风”就能吹走的。当然,学生中招考试成绩的压力,也是导致“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现状。但不管怎样,国家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分数,这一点老师们是知道的。再说了,欲速则不达,摒弃“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方式,把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原为“教物理”的真实课堂,也许你会发现,教学,其实挺好。
最后一点本不想说,但我真的很担心。跟着我出过考试题的同学都是相当优秀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开始出现骄傲自满情绪了,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了。有这样的“以为”是可以的,但要让“以为”变成真的,你得付出相应的努力。其实也很简单,你只需要再往前一步!这就是物理教学中的“富人思维”。
谨以此文与诸位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