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那年栗子熟透时
2024/12/4 来源:不详刘军连医生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7810.html
□沈若尘
“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诗人杜甫以饱满的生活热情叙写了栗子上市之际,有朋自远方来,热情地用“堆盘栗子”招待客人。炒得软糯喷香的栗子正是下酒的极好过口,引得来客垂涎以致“索酒尝”。
越地盛产栗子。上虞下管的“魁栗”在省内小有名气,而且口味毫不逊色于北京的“良乡栗子”。
我是出生在小城里的人。小时候,只见过栗子装在篮子里,一颗颗闪着柔软的红褐光芒,诱人垂涎;还有就是家里偶尔有山里来的客人,送来了栗子。这时,祖母总能七七八八地变着花样烹煮出各种美妙菜品和零食。
除了喜欢,我还从没见过栗子是长在哪里的?是山里的树上?或者是长在水旁的藤上的?
后来的一段时间,城南山里的亲友邀我们在栗子收摘时节,去他们生产队山上捡漏地栗子,还开玩笑地跟我说:让你去真正见识一下栗子树,和栗子长在树上时的那种出人意料的面目。
见了才知道,栗子是被带着密实针刺的苞皮,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刺苞里面的。栗苞皮厚而坚实,浑身长满尖刺,挂在高大的栗子树上,在带齿边的阔叶掩映下,活脱脱像一只只团起来的绿色刺猬。生产队的社员采摘栗子,一般都用长竹竿敲打栗苞,把栗苞打到地上。栗苞打下来以后,一下子还不能剥去栗苞外面的刺壳,要把它们堆在一起“焖”上几天,待刺苞软化以后,再碾压破碎开裂,才可剥去苞皮,取出栗子。
我们去山上捡漏地栗子,明知那些栗子是遗弃的栗子杂碎,若是没人去捡回来,烂在山上十分可惜;但也不能大张旗鼓地上山捡拾,还要经过生产队长的允许。
上山之前,百西村的朋友钟哥给我们三个人准备了捡栗子的必备用具:一只硕大的竹编揢篓(音克刘)和一把用竹子烤弯折成的火夹(茅栗夹),并告诉我们说:“有这两样工具就足够了,栗苞的刺很硬,看到栗苞不要用手去捡,会伤到手,用火夹万无一失,山上碰巧遇到有野山栗子,也可以用火夹摘下来。捡来的栗苞放在揢篓里,不会刺到身上,拿到家里再分开好了。”他特别关照:“队里没有摘过的栗树下面,万万不可去捡。”其实,我们是一定要他带着才能上山的。他不去,我们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捡地漏栗子最合适的地方,万一碰上别的不熟悉的村民来赶我们,我们怎么办?不过我们都听话地一起应他:“好的!我们晓得的。”
离村子往南走约两里路的样子,到了柴门口,再往左转进入到一个叫深弯的山岙里。越往山里面走,山坳里的树木越是茂密。那里有很多硕大的栗树,树下长着低矮的茅草和杂树,还有一些零零落落的番薯。栗子树显然已经被采摘敲打过,像刚刚经历过了一阵狂风,锯齿边绿渐泛黄的树叶有气无力地耷拉着,在风中摇曳。
到这里捡漏地栗子的人,可能我们已不是第一批,或许有更多的人来过。我们用火夹在茅草丛里、低矮的灌木丛里、番薯地里拨拉着仔细地来回搜索,偶尔看到一团绿色的“小刺猬”就开心得不得了。特别开心的是搜寻到从树上掉下来已经熟透开裂的刺苞,在乱草丛中散发着红褐的光晕,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差不多每个裂开的栗苞都有三颗栗子,两颗半圆栗子,紧紧地挤住中间的一颗,把中间一颗栗子挤成了扁形。只是,可以寻找到的漏地栗子已经不是很多了。因此,每捡到一个栗苞,大家就会非常开心地“啊!啊!”欢呼。
忙乎了一天,我们检到的漏地栗子还装不够一个大海碗。但这一段捡栗子的往亊,却在我人生之初最真切的劳动体验,深深地镌刻进我的心底,时时在触动我的心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