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蔓的中式点心情结
2022/7/25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与爱同行 http://m.39.net/news/a_9083194.html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时不食”。
什么是“不时不食?”
“不时不食”,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
此语出自《论语·乡党第十》中“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情而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一句。
这种应时令、按季节吃东西的方法,一招一式不能乱。
比如:元旦要吃驴肉,谓之“嚼鬼”;立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三月要到天坛城根儿采龙须菜吃,图的是沾沾仙气儿;四月要吃京西的大樱桃,谓之“尝一岁百果之先”;五月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新玉米,叫做“珍珠笋”。中秋节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河里肥蟹和湖中莲藕;重阳节吃花糕,过去的竹枝词里说“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到处忙”,那是一种双层三层乃至更多层的点心,中间夹着枣栗等果仁,意思是“层层登高步步高升”;到了春节,团圆的饺子之外,荔枝干、龙眼干、栗子、红枣、柿饼等杂伴儿,是不能够不吃的,意思是“百事大吉”……
一个民族所有心里的祈祷与祝福,都蕴涵在那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了。
春饼,夏糕,秋酥,冬糖,四时八节,应季而点,这是古人对时令的尊崇和敬畏。先人以一双巧手,让随时更迭的食物和日子,充满甜蜜和温情。
糕点虽小,心意却大,是人们对生活的认真,更是对精致闲雅的追求,一点心意,几味清欢。
点心的由来
“点心”一词相传出于东晋,当时一位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苏派糕点每逢四时八节,均有时令,旧时严格遵循着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规律。
春饼:酒酿饼雪饼
夏糕:薄荷糕绿豆糕
秋酥:如意酥菊花酥
冬糖:芝麻酥糖米花糖
蔓蔓的碎碎念
今天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