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水共生
2023/1/31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786403.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北京密云水库不仅是燕山里的“明珠”,还是供两千多万人饮水的“大水缸”。无论是打鱼保水并进的渔民,还是日夜在水库巡逻的执法队员,或是在荆棘丛里徒步巡查的志愿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贡献。
9月25日清晨5时许,密云水库,渔民拉网收鱼。天色渐亮,拉网也进入尾声。
水库渔民的双重身份
对密云水库的渔民来说,打鱼并不是唯一的工作。
从年起,每年9月25日至次年3月31日,是密云水库开渔期。当渔民走下船,有人转身变成了水面保洁员、保水网格员,也有人开办民俗旅游做农家乐,提升产业附加值。
二十大代表、北京市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表示:“密云区积极发挥好山好水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好美丽的‘首都后花园’和天然大氧吧,以护水保水实现生态惠民,为首都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打鱼保水并进
明年就要60岁的陈光满,是密云水库第一代“渔王”。大概20年前,陈光满捕捞了一条重56斤的黄鲤鱼,鱼成了“鱼王”,人成了“渔王”。
“其实人和鱼一样,遇见了是缘分。”这天下午,陈光满把船停在一处水湾里,坐在船头整理渔网。不起大风的时候,他习惯将下网时间定在凌晨三点,次日七点过来起网。
按照相关规定,密云水库的渔民不能超过60岁。陈光满几年前就给自己找好了退休后的活儿——和村里一些闲不住的老人一样,包片地种板栗。他说,今年板栗价钱还不错,收入会比去年可观。可陈光满总觉得,种树没有打鱼有意思。
据官方数据显示,密云区30万亩板栗主要种植在水库环湖东、西、北岸的十余个镇,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市近50%。
陈光满知道,树木能涵养水源、净化地表径流,种板栗也能间接保水,“打鱼和种树还有个共同处,都比较自由,不受拘束”。
10月10日,陈光满躺在自己的渔船上。当日北京大风蓝色预警,他在等待着出船打鱼的好时机。
9月14日,陈光满站在自家的栗子树下。正值栗子丰收,他需要赶在捕鱼季开始前完成采摘。
10月11日下午,一艘靠岸的船上,祝西军正与渔民聊天。风太大,他们不打算出船。看着清凌凌的水面,46岁的祝西军一脸轻松。不打鱼的时候,他是水面保洁员,保持水库干净是他的职责之一。
保洁船是一艘蓝色大船。祝西军介绍,如果水上漂浮物比较密集,保洁船会启动自动打捞功能,让漂浮物随着履带传送上船,集中至集纳区域,然后由工作人员统一处理。如果漂浮物比较分散或体积过大,保洁员会划着船手动打捞。
10月10日,祝西军站在自己的渔船上,等待大风过去出海捕鱼。
9月15日,祝西军在水库从事保洁工作。禁渔期,他是一名水面保洁员。
64岁的张建华已经十多年不打鱼了。现在的他是一名保水网格员,每月有一半时间是在跟同事巡视库区附近环境中度过的。他们不仅要保障环境卫生,还要在禁渔期间劝阻制止偷钓偷捕等涉水违法行为。“密云人都知道一句话,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我年轻的时候,从水库里获取了财富,现在做网格员,也是回馈水库了。”
9月15日,张建华手持自己年的捕鱼证。年过60的他已经不能再进水库捕鱼,但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捕鱼证。
9月14日,张建华站在密云水库首都水源保护区外值勤。如今的他是一名保水网格员。
农家致富有方
荞麦峪村背靠密云水库,因曾在后山种植荞麦得名。村子有条北京著名的鱼街,有数十家做酱炖鱼、锅煲鱼的餐馆。每年9月下旬,密云区会举办鱼王美食文化节,从各地慕名而来吃鱼的客人会把鱼街停车场占满。
年,45岁的万明芝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20岁在镇上饭馆打工时,饭馆师傅最拿手的就是利用各种烹饪方法做出各种鱼菜,她就边打杂边跟着学。
丈夫出船打鱼,妻子在家卖鱼。每年捕鱼季,万明芝和丈夫郝加银便围绕水库鱼结成搭档。捕鱼30年,郝加银是远近知名的捕鱼高手,有时在水上待一宿,就能拉回满舱水库鱼,其中的一些就交给万明芝做给客人尝鲜。
9月14日,荞麦峪村,渔民郝加银走过自家农家乐门前。他们家特意将鱼画在门前的墙面。
9月14日,渔民郝加银在自家农家乐。
荞麦峪民俗旅游合作社主管李淑芝介绍,荞麦峪村现有49户民俗户。大概十年前,镇政府倡导各村发展民俗旅游,“一村一品”,每个村主打一种特色美食。荞麦峪村自然选择“荞麦宴”,选择的另一原因是,水库鱼不是四季皆有。村民很快学会了不同的荞麦面点做法,吸引游客就餐、住宿。
许多尝过荞麦宴的回头客,会专门选择在捕鱼季来村里吃鱼。村里摊位上,大小不等的水库鱼摆在塑料纸上,让客人挑选;一些民俗户里,有鱼形竹器、鱼形木雕、鱼形玻璃雕刻,供客人观赏。
年,万明芝花了三千块钱请一个大学美术生在自家墙上画了九条彩鱼,不打鱼的时候,就看看画。58岁的郝加银今年仍在坚持出船。“别瞧打鱼辛苦,其实好玩着呢!人在船上漂着,只能听到水流哗哗响,一有鱼的动静,就下网、起网,不管捞多捞少,我都高兴。”
家乡如此多娇
余晖洒在水面,船桨划过粼粼波光,泛起涟漪。杨晓华划着船桨,看着正准备撒网的儿子。58岁的赶河厂村人杨晓华是密云少有的女性渔民。今年开渔首日,母子俩打了多斤鱼。
杨晓华高兴的事不止于此,个人短视频账号粉丝的增长同样令她兴奋。“我就是个‘业余博主’,随手拍着玩的,人家愿意看就看。”面对大家关于短视频的夸奖,杨晓华会有些不好意思。
10月10日,杨晓华划船前往密云水库,准备下网捕鱼。
9月15日,杨晓华站在自己的渔船上拍摄视频。距离开渔期还有十天,她已经开始研究拍摄短视频,介绍密云水库,讲述渔民故事。
“你们家乡的水真清啊”“你们这里的鱼,好大啊”……看着很多陌生人在短视频下的留言,杨晓华很高兴,“我就想把密云水库的点点滴滴拍下来,让外面人知道我的家乡多美,同时也让家乡人更加珍视家乡的环境”。
在网友对水库环境的声声称赞中,这些渔民意识到,原来从小生活的家乡是那么漂亮,站在船上看风景也是一种骄傲。
新老渔民的变与不变
“这种天气,敢下水库捕鱼的,都是胆儿大的。”10月8日傍晚,大雾终日未散,密云水库湖面温度已接近零摄氏度,船只寥寥。岸上,穿棉袄的老渔民坐在马扎上聊天。
进入捕鱼季,渔民通宵捕捞是常事。一艘约八米长、一米半宽的小船,需要两个渔民共同操作,他们在茫茫水域上互相依靠。
年建成的密云水库,见证了至少三代渔民。60余年,关于打鱼的制度、工具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历代渔民都有同一个目标:捕到更大更多的鱼。
一家三代渔民
“做渔民多潇洒!我在水面上,来去自由。”10月8日下午,30岁的郭小超,面无惧色,站在大雾笼罩的船头上摇桨,岸上的人不时听见远处传来男子的吼叫声。
年,郭小超毫不犹豫选择成为家中的第三代渔民。爷爷郭德合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打鱼,直到60岁才舍得下船。父亲郭明立从年起做渔民,直到今年春天才退休。
9月24日,郭小超的汽车后面贴着“再不钓鱼,我们就老了”。
郭德合是密云水库第一批渔民。他曾对儿孙讲起,上世纪60年代,村民捕鱼需要办理捕捞证,每年办理一次。身材强壮又能吃苦的人,才有希望做渔民。人口上千户的北白岩村,只有十来户渔民。
郭小超和父亲的身材轮廓很像,中等个子,肩膀宽厚、手臂粗壮。被长辈招呼帮忙扛渔具,几十斤的重物压在肩上,青春期的郭小超不会喊累。他知道,长大要成为渔民,就要吃得住苦。
9月15日,北白岩村,郭小超在家门口测试渔船的桅。
郭家的第一艘渔船,买自白洋淀地区,是一艘长六米的木船,船号被管理部门定为“”。直到今天,郭小超的大铁船,仍在船身上挂着“”的牌子。
“以前听父亲说,那些年正处于吃大锅饭时期,捕捞的鱼都是归国家的,个人不能吃。下午去水库撒网,第二天凌晨再去起网,一天能挣10个工分。当时一个壮劳力,一天最多就是10个工分。拿工分换粮食。”郭明立还有小时候的记忆。当时大人们从水库里捕捞出鱼后,便把船舱的鱼装上马车,赶到冷库里。一车拉不完,就折返再拉。
年,郭明立成了生产队的渔民。生产队为了打到更多鱼,采用拉网式打法,“比如生产队里选出12个人,就是6条船,把一块水域用网围起来”。
年,生产队解体,渔民可以自行支配自己捕捞的鱼。郭明立是村里的打鱼好手,有时在船上劳作一昼夜,能收获几万斤鱼。他用捕鱼挣到的钱,先后买了自行车、摩托车,可以到离家远些的市场卖鱼去了。
作为家中的第三代渔民,郭小超感觉自己很幸运。他记得长辈们有用旧网的习惯,一张网,要用两三年才舍得换。虽然现在网的质量变得更好了,但他每年就要换一次新网。
9月7日,荞麦峪村,渔民在村前广场整理今年刚刚购置的渔网,为开渔做准备。
实施夏季休渔制之后
“那会儿,只能靠自己走街串巷卖鱼。离市中心越近,价钱越好。”郭明立说话间,儿子郭小超的手机屏幕闪动,有北京海淀、朝阳等区的老客户发来了订单。
上世纪90年代,勤奋些的渔民年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郭明立把家里房子翻新了一遍,如今他家有14间砖房:正房4间,南房4间,东西厢房6间。
“后悔当年没在市区买房。那会儿,几万块钱也能在市区买套房子了。”当年没有在市里买房的遗憾,如今郭明立谈起来,云淡风轻。
年,密云水库开始实行夏季休渔制,春季封船、秋季开库,休渔期间全面禁渔。渔民们有些无措,休渔期间,干什么去呢?
郭明立清晰记得,刚开始执行休渔制的时候,他去建筑工地做过工人,一天的工资是25块钱。而打鱼,一天能挣两三百块,“关键是,我们做渔民习惯了,不愿意被管被束缚。”
9月24日下午,郭小超和同村渔民一起把船拉到码头,将捕鱼的工具都放置到位,等待25日零时开渔出发。
9月6日,北白岩村,村民在织渔网。
后来,郭明立索性做了职业渔民,休渔期间,他不再去做工了,去修缮渔船、维护渔具,种种家门前的玉米地,天冷了,就在家好好休息。
年之前,冬季鲜有渔民去冰面捕鱼,休渔制实施后,郭明立发现,不少渔民会拿着尖凿子去冰面捕鱼。用凿子把冰面破开窟窿,然后下网、起网,如果找的下网点准,会比秋季捕到的鱼多。
冬天,鱼类习惯在冰面下成群游动。郭明立是个找下网点的高手,他会透过冰面观察鱼群迹象,然后果断凿开冰面,径直下网捕捞。年冬,他和儿子一天打了7万斤鱼,“真不舍得退休。主要是身体不太好,只能提前离开渔船了。我们打鱼那会儿,能一直从开渔日打到腊月二十八。越到年关,鱼肉就越贵。”
年,当时的密云县农业局发布《关于规范密云水库渔业捕捞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规定,鉴于池沼公鱼围网对渔业资源破坏严重,为了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取消池沼公鱼围网捕捞。并规定自年秋季开始不再收取渔民密云水库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郭明立回忆,年之前,办理捕捞证是要交钱的,一人差不多两千块,“国家每年都要往水库里投放鱼苗嘛,渔民们交的费用,就等于是买鱼苗了。现在国家不用渔民为买鱼苗的钱付账了”。
对于过往打鱼的日子,郭明立有些怀念。年,他花块钱请人做了条铁皮船,新船八米多长,比以前的木船在水面上稳当,“现在船大了,装的鱼多了”。
9月24日下午,郭小超的渔船即将被拉去库区,他的父亲默默走回家。
渔船上的传承
郭明立从船上退休后,45岁的同村人郭金利接替了他的位置。
渔民证不能私自转让,渔民证名额不再增加。一张渔民证办理退办业务时,如果有人同时办理补办,那么该渔民证名额继续保留。如果有人退,没人补,那么该证件名额作废。
开渔第一天,郭金利便受了伤。撒网时右手用力过猛,中指碰在船舷上,掀掉了整块指甲。现场匆匆缠了一圈创可贴,把指甲固定住。当日,他和郭小超合作捕捞了一千多斤鱼。
10月9日,郭小超的搭档在检查自己手指甲,长期拉网导致伤口一直没能愈合。渔民的手指更粗,手掌更厚,手上遍布伤痕。
根据当地鱼市价格,大部分鱼每斤在10到30元间,“做渔民辛苦,但比一般打工挣得多,更比种地挣得多。我们这年纪了,上有老下有小,能让家人过得更好些,付出点辛苦算啥。”
年轻的郭小超喜欢打鱼,觉得人在船上的感觉,像是鱼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打到鱼,是水库给的惊喜。打不到鱼呢,就看看山水风景,也是一种享受”。
9月25日上午,渔民将水库鱼抛向船头的箱子。
老渔民仍习惯在渔网一头系个塑料套子,是自家独有的记号。不同的记号,便是渔民间每日无声的交流。当看到记号时,渔民就知道这里已经有人在打鱼了。
郭小超有很多外地的老主顾,每次凌晨6点从水库回来,手机总会蹦出许多未读消息,是买主发来的收货地址和电话。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渔民需要定期做核酸检测,进入库区要扫健康码。有时候物流会受到影响,郭小超没把困难放在心上,他觉得只要能打鱼,生活就总会有乐趣,总有希望。
10月9日,郭小超和村民很熟悉,村民询价,郭小超称重,主动抹去零头,交易过程非常快速。
水库鱼“上网”
凌晨3点,蔡家洼村的一间厂房亮着灯。王洪烨将手指伸入帆布水池底部,触到一鱼体,“问题不大,鱼鳃还在动着”。
捕鱼季是密云水库周边渔民和销售商一年里最忙碌的日子。新鲜的水库鱼,曾经主要通过传统线下销售渠道走上大小餐桌。近年来,一些年轻人通过电商平台构建起直播营销矩阵,他们希望借此打开更多销售、宣传渠道,将密云水库鱼的品牌打得更响。
今年6月,密云区区长马新明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谈到,密云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着力打造生态富民型乡村振兴“密云样板”。
电商打开售鱼新渠道
郝加银打出的鱼,除了提供给自家农家乐,大多会放在鱼市上售卖,每当打到大鱼的时候,他就会给电商平台打电话。“像鳜鱼,一百来块钱一斤,本地很少有人买那么贵的鱼。如果是那种几十斤的大胖头,也很难有本地人消化。交给电商平台卖合适,他们卖得快。给我们的收购价也合适。”
10月19日,王洪烨的同事裴玉松刚刚结束一轮收鱼工作,返回公司。
10月21日上午9点,家住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赵女士,在一家卖密云水库鱼的电商平台上下单了一条7斤的胖头鱼,当天下午5点就收到了装有冰块、水库鱼的纸箱,里面还有做鱼用的酱料包。
多位当地渔民也表示,疫情这几年,来当地购鱼的客人数量少了,尤其是高价鱼的消费,线下鱼市卖得很慢。
张启认为,和渔民建立合作关系不难,双方比较容易达成价格共识,难的是打开市场销路。他的电商平台,目前每天的推广费用就达到数千元,“电商平台要活下去,就得有人气有流量,你不花钱做推广,别人也照样做。做市场推广,是一个需要持续投资的过程”。
年轻人返乡卖鱼
10月12日一大早,只睡了一小时的王洪烨没吃早饭,眼睛微红但一脸亢奋,穿着昨晚去水库附近收鱼时的雨靴和大衣,匆匆下楼,大踏步走进厂房,准备进行一场持续两小时的直播。
10月12日清晨6时,王洪烨忙完收鱼工作,返回办公室休息。
一条11斤的鳜鱼,开播一小时后被昌平区一市民买走。包装员将鱼抱在胳膊弯里,放在真空包装机里前,小心擦拭。“这一条鱼可金贵着呢,好几千。”王洪烨在直播里开着玩笑。
镜头前的他驾轻就熟,一口一个“哥哥姐姐们”地叫着。有观众不了解怎么做水库鱼菜品,王洪烨把鱼从五脏六腑构造到清蒸烧烤技巧,滔滔不绝连讲一个钟头。等到镜头移向水池里的鱼,王洪烨得以冲着半空重吐一口气,等镜头转过来,又是一张神采飞扬的脸。
年夏天,王洪烨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密云,做关于水库鱼产品的直播电商。
9月26日,密云鱼王文化节现场,王洪烨在直播间推荐水库鱼。
“直播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包括怎么组建直播团队,怎么选择供应链、做市场调研、打开销售渠道,还有怎么日常维护社群运营,都有一套方法论。”一开始组建的直播团队因大多成员的居住地离密云太远,最终解散。
新团队于今年8月正式组建完成。在他的团队里,成员全是密云本地人,多半是“95后”,许多人就是在水库周边的渔村长大的。
团队中负责和渔民对接工作的是25岁的裴玉松,他父亲就是一位资深渔民,有时候打出一条大鱼,会兴奋地拿给儿子看,问能不能在电商平台上卖掉。
10月12日上午,王洪烨在直播过程中将一条鳜鱼抄起来拍摄细节,方便客户确认。
年底,密云区涉农电商总量已形成较大规模,销售额千万级的农业电商平台超过10家。但大多涉农电商,只是把水库鱼列为售卖产品中的一种。年开始操作线上销售的张启便是如此,“水库鱼是季节性产品,进入休渔期就没了。如果只卖水库鱼,公司的成本会过于高昂。我们做农业电商的,大多是做全系列农产品,保证产品在一年四季都能输出。”
王洪烨仍坚持团队主打水库鱼售卖,认为密云水库鱼是一个需要深耕的产品。团队中负责平台运营的任凌飞,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新媒体运营,在广州、杭州和苏州工作近十年。“去外地,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密云水库鱼。我们要是能通过电商扩大水库鱼的知名度,会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现在做直播带货的人越来越多,赛道很拥挤,你要‘跑’出来让人家看见,就得有特点。”
密云水库鱼“游”向全国
王洪烨描述,网络是“平”的,就像查干湖、千岛湖的鱼一样,它们的品牌、产品通过网络遍布全国。密云水库鱼的品牌,也在遵循相同的路径从密云扩散向全国。
密云区已经形成了“特色蜜、水库鱼、环湖粮、山区果、平原菜”五大特色农业,以及“原味番茄”“石匣甘薯”等优质农业品牌。目前密云区规模以上农业电商增至17家,排名全市首位。
9月26日,鱼王文化节开幕前,厨师对展示菜品做最后的布置。
孔博是从年开始在密云区做农业电商的,如今企业年销售额超过万元。他介绍,公司全年稳定供应蔬菜、水果、禽蛋、杂粮等余种密云及周边区县优质农产品,也会在捕鱼季和渔民合作推出水库鱼礼盒,销往全国各地。
“网络的魅力在于,网络是能联通世界的。密云的电商平台,不会局限于密云本地,是面向全市、面向全国的,只要有订单、物流,我们可以把水库鱼发向任何地方。”孔博说。
数据显示,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为.4亿元,同比上升18.2%。疫情期间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需求较强,且用户对生鲜电商行业的信任度加深,预计年中国生鲜市场规模达.3亿元。
作为主播,王洪烨得空就会“恶补”关于鱼的知识,涉猎范围从养鱼到卖鱼再到做鱼菜。如果有观众在直播间下单,他就把鱼捞出,从称重到包装的流程拍个遍。等到顾客下单,旁边的包装员便把鱼处理干净,然后放入真空包装机,将包装袋内的空气抽出,达到预定真空度后启动封口程序。
10月12日,王洪烨的同事将宰杀完毕的鱼放入塑料袋便于抽真空。
10月12日上午11点,一辆白色面包车径直开进厂房,戴着口罩的司机跳下车来,王洪烨带着包装员们,把早晨在直播间卖掉的鱼放进包装盒,准备装车发货。脱掉大衣,里面是印有团队图案标志的长袖。王洪烨仍穿着雨靴在厂房里匆忙进出、接打电话。
10月19日,结束直播后的王洪烨在工位前忙碌。
守水人
“别总顾着打鱼,也要注意安全。有什么事,给我们分队打电话就成。”10月12日下午,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溪翁庄分队队长段小龙照例查验完证件后,不忘叮嘱一下打鱼人注意事项。
9月25日以来,密云全区艘渔船下水捕捞,昼夜不停、鱼虾满舱。对余名渔民来说,能开船捕捞的日子,就是丰收的日子。而对执法大队来说,全年都要维护好水源安全并保障渔民捕捞环境。
8月12日,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分水路、陆路开展联合突击大检查。当日,密云水库安全整治百日行动启动。
48岁的段小龙,自年参加工作后就没离开过密云水库。年,段小龙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保护水库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我来说,保护好水库就是为人民服务。我就踏踏实实守护好咱们密云水库,保障首都人民喝上放心水”。
段小龙回忆,上世纪90年代,执法人员少,设备差,通讯几乎靠喊,船只以手摇船为主。当时偷鱼的人法律意识非常淡薄,经常出现暴力抗法的情况。每到四五月,执法人员24小时要在库里巡察,打击非法电鱼行为。“那会儿感觉水库太大了,有时候一走就是几天,感觉怎么走都走不到边儿似的。”
如今,密云水库执法大队已经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保水工作体系,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数百台摄像头全天候无缝隙监控,还有无人机、无人船配合执法。
有一年,执法无人机抓拍到一个在库区进行违法垂钓的人,执法人员拿着照片去派出所一查,就搞清楚是哪个村的人了。当执法人员来到面前时,违法人颇感意外,说没想到躲在那么隐秘的地儿都能被发现。
开渔季,执法队员会对渔民逐一核查捕捞许可证,挨个检查渔网网眼大小。“所有船只下水之前必须检查网眼,网眼要达到14.5厘米以上,且必须持有捕捞许可证,严格落实人证合一,必须采用手摇船,不可以加挂任何动力装置。”
10月8日,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队员在岸边检查渔船上的渔网是否合规。
这些年,水库执法组织建设越来越完善。
年,密云水库管理处和涉及水库执法的8个部门组建联合执法大队,全权负责水库执法工作。年,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成立,统一行使区级部门涉及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的项涉水执法权。整个综合执法队由7个乡镇分队和1个水上分队组成,乡镇分队负责镇域内的保水工作,水上分队负责水上的保水工作。
从年到今年9月,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共查处涉水违法行为起。
10月8日,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队员在岸边检查渔业捕捞许可证。
“除了保水,保护渔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也是我们的责任。有一年,一个渔民在打鱼过程中心脏病发作。我们接到求助后,立即开机动船把他接上岸,医院。有时候风大,渔民的船脱了锚,漂流到其他地方,我们会帮助渔民找船。”
段小龙说,随着北京市保水力度的加强,以及密云水库水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密云水库的认识也在加深。水库边上的不少村民陆续开始参与保水工作。目前,已有0多名水库周边村民加入保水队伍。
密云区今年重点打造党建品牌“密云先锋”,4万多名党员联动起数十万群众,在“保水保生态”“乡村振兴”“绿色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起到模范带头、积极示范作用。
今年,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水上分队队长崔小军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他说,“公仆心”,就是初心使命之心,队员们不怕穿山林、蹲草丛、踏寒冰的辛苦,让密云水库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让首都市民的饮用水源安全更有保障,是每一个执法队员的初心和使命。
10月12日,段小龙提醒渔民,大风天气注意安全。
近年来,密云区保水队伍不断壮大,70余名专业执法队员、名“水源生态保护岗”、名保水网格员,形成内有执法队、外有网格员的同心保水护水队伍,从库区内到库区外,从周边到上游,水源管护体系“防护网”越织越大。同时还成立了“水库儿女”“首都老兵”保水志愿服务队,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参与到密云水库环境保护、保水护水宣传等各项工作中,进一步构筑全民保水新格局,守护好密云水库这盆“无价之宝”。
9月25日,有渔民一晚上打了斤鱼。段小龙得知后很高兴,“希望密云水库环境更好,出更多好鱼,能形成一个精品密云水库鱼品牌,让大伙挣更多钱”。
9月25日清晨,太阳升起,渔民划船返航。
-TheEnd-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影报道
新京报记者赵利新文字报道
编辑刘晶张湘涓
校对薛京宁杨许丽刘越张彦君
拍者日常投稿方式
投稿至官方邮箱:ipaizhe
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