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才死于饕餮典当金牙买糖果被子下偷吃

2025/3/12 来源:不详

他是天才也是“糖僧”典当金牙买糖果,被子下偷吃糖炒栗子,35岁英年早逝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吃,因此这个词常被用来比喻那些贪吃的人。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中有这么一段:“他最讲究吃,他是有名的饕餮,精于品位食物的美恶”。古往今来,喜欢美食的人很多,但为了吃而丧命,恐怕是不多见的,可在民国的众位风云人物里面,确实有一位因为吃而丧命,并被记录进了历史,他就是苏曼殊。苏曼殊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率性出世入世的怪人,在诗、书、画领域,他都属于佼佼者。然而的一生际遇又颇为坎坷,本来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公子哥,却因为母亲出身的问题而被祖父家拒之门外,最后又因为苏家男丁少,在他三四岁时,祖父家威迫他们母子分离,从此母子一生一世不复相认。苏曼殊的性格怪异,大概与此有着直接关联。他平生以吃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可以饿肚子两三天,只为了将胃口空出来,以吃下他觉得更值得的东西;他可以典当衣物,甚至连金牙也拿出去典当,只为了吃上他梦寐以求的糖果;他还在已经患了严重的肠胃病的情况下,不听劝告,偷偷在被子下面藏糖炒栗子——为了吃,他35岁便英年早逝。苏曼殊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不守清规的“酒肉僧”。他虽然遁入空门,剃发出家,可又从来不忌荤腥,饮食上大鱼大肉,大口喝酒,甚至还出入当时的青楼。因此,当时有一位作家写诗笑他说:“松糖桔饼又玫瑰,甜蜜香酥笑开口。想是大师心里苦,要从苦处得甜来。”苦中得甜,大概真的是说到苏曼殊的心里去了。幼年时母子分离,对苏曼殊的心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他才会在成年后数度出家,又数度还俗;既想进入佛国世界,又难舍万丈红尘的诱惑;明知道自己身体底子弱,却还是为了吃而不顾一切,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个一辈子游离于僧俗之间的“糖僧”。说起苏曼殊能成为“糖僧”,也是因为他爱看《茶花女》这部书,非常喜欢文中的茶花女。他知道茶花女喜欢吃一种叫“摩尔登”的糖,于是,他也跟着吃了起来,并且一吃就是一辈子。有一次,他看到商店里新来了“摩尔登”糖,便馋得像孩童一样,即使他当时穷得三餐都吃不上,还是去向朋友借钱买糖。朋友一听他是想买糖吃,便不借给他,以为这样他就会暂时远离糖果了。可他就在商店外面徘徊着,眼睛不停地扫着那罐糖,生怕别人给买走了。衣服没得当了,身上值钱的就那两颗金牙,为了买糖,他竟把金假牙给拔了,乐滋滋地跑到商店里换回了几罐摩尔登。所谓的“摩尔登”糖是一款法式的小点心:糖渍栗子,它形如围棋子,色淡红或淡黄,入口即化,味醇甜。清末年间,苏曼殊最喜去同芳茶居吃糖渍栗子,吃够了还不忘带上几瓶回家。为了能够吃上这款美味香甜的糖渍栗子,苏曼殊不惜把获得的稿费和金牙投入这项开销,可谓是嗜食成痴。因为长期的饮食无节制,最终苏曼殊得了严重的胃肠炎,医生严格控制他的饮食,可是,他总是趁着人家不注意的时候照吃不误。比如,他偷偷地出去买糖炒栗子,然后藏到被子底下,随时吃几颗。朋友发现他住院好几天,胃肠炎却一点也不见好,便来责问医生,医生举着几袋糖炒栗子,说这都是从苏曼殊床下的被子里搜出来的,他哪里是在住院治疗,分明是在慢性自杀。朋友看到了栗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而苏曼殊呢,则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子,低头不说话。苏曼殊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可也是个天才。他工于诗书画,通晓多国语言,在国内首先翻译了雨果的作品,引进了拜伦的诗歌,还自己创作小说、诗歌和国画。如果他没有好吃成狂,因病去世,估计他的艺术成就会更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