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没这么好做
2022/6/3 来源:不详不曾想,清明小假期的最后一天,居然迎来了街道的全员核酸,真香~
但日子照样过,egg身处魔都的同学朋友时下更需要坚韧的毅力,自己就这二十分钟的排队检测算个啥啊。
扯远了,egg前些日子有幸围观了一次评价工作,窥见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又联想到之前自己参与或是“列席”(报名学习)的评估或评审工作,于是乎,试着正反两个角度都涉及地梳理所看到/体验的部分或是作为组织方,或是作为“专家”的感受,无好坏之分,但字里行间不免流露个人的一些“偏见”理解。
一、作为组织方
需要先说明的是,若是评审工作,egg接下来要阐述的组织方没有特别界定;若是评估工作(限于社会服务评估),组织方更多是承担一个临时组建评估小组,将若干“专家”整到一起,带着他们去开展评估工作,并负责报告汇总工作,换句话说,即那些主营评估业务,或由自己专职人员开展评估工作的单位不在谈论范围。
1.资料发or不发?
因为专家较组织方而言是“外人”,因此通常情况下不会拿得到或想看就看得到即将开展的评审或评估资料,得组织方“批准”才有可能查阅。那么问题来了,给不给看呢?(不要脸地强行与莎士比亚名句挂钩!)为了让专家们更好地开展具体工作,协助其提前熟悉资料和做相应的准备功夫似乎是必要的;可是资料可能涉及保密,倘若项目协议中有保密义务的话,那咱得遵守啊,也就是说,不能以任何方式给专家们提前过目资料,即便是工作当天也仅限于当场看,不给带走或留底。唉,这看起来是一个世纪难题啊,尽管专家们也未必想、未必愿意、未必有时间精力去看┓(′?`)┏,但这并非组织方能左右,也不在考虑范围~
2.工作适配度
现在市面上的专家不要太多,这其实也不错,至少对于组织方而言,选择也多嘛。可是,组织方得想清楚,自个儿要求专家做的评审或评估内容具体是什么,哪个领域的,哪些方面,他们是否擅长或有相关经验······要知道,有时候一些专家title太多了,反而更不容易了解他们的特长,以及与评审/评估工作的内容是否匹配。譬如说做一个创投类的项目评审,申报主体都是社会组织,组织方找了一个从未接触过也未了解过社会组织+不熟悉相关政策文件+无相关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做财务评审,艾玛,这可咋整?!这资质绝对没话说了,CPA啊,拿出来镇场妥妥的,但对评审工作的帮助在哪里呢?well,符合聘请专家的要求,可是对被评项目能给多少有建设性或实质性的意见呢?这个估计······(自行脑补)
3.质量要求
egg见过也经历过,好些组织方在邀约专家时,很多时候只是简略地提一嘴,例如说“XX老师,您XX时间有空吗,我们有个评审/评估工作想请您参与。”对,就只说到这里,个别或再说些许工作内容,但很少会主动跟专家沟通质量要求,即“预期是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可如果不说的话,得是多么horrible的事儿啊!许是组织方觉得专家能答应已经很给面子了,不想、不愿也不敢再给他们提要求,因为这可能会挤占专家额外的时间,而自己只能支付实际现身的出场费,被挤占的非现场时间给不了经济报酬,这也许会影响专家与自己的合作关系,so岗前培训、动员说明会这些都“不适用”于专家。可是,评审或评估标准大概率不是邀约的专家设计的,组织方如何确保他们的理解与自己所要求的尺度或区间相匹配呢?如果有冲突时,如何沟通/处理呢?这里可能引发的争议怕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4.后续跟进
egg目前看到大多数的专家多为“今日事今日毕”,其实这也挺好的,效率高,只要活做好且符合组织方期望,这没啥毛病。但在评估场域下,这可能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毕竟现在的评估工作,我们大部分时候还是抽查资料,时间的局限性就已经让我们无法也没必要看全部的资料(于人于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好事儿”,这个以后有精力的话再议),那么这就涉及到概率(手气)了,专家抽到的资料没大毛病倒还好;手气好,一抽一个毛病,参评方估计心脏病都得吓出来,还可能因此影响成绩(尽管也会有过程交流,甚至给机会澄清解释,但这不代表参评方就能“完全”影响专家的判断)。而且,egg不成熟的经验是,有一些评价内容现场未必就能给出判断,可能得回看或将不同部分的资料交叉分析才能给出相对中立的评价,而这需要额外的时间。基于不全面信息做出的判断,某种意义上说是不负责的。
此外,很多项目评估是有复议环节的,临时组建的评估小组难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复议限定时间内找当时出场的专家了解情况,要么不回复,要么因故推辞,要么声称不记得(内心OS:评分资料都给你们了,写得清清楚楚为啥还来找我)······当然,这还得看回双方签的协议,权利义务有没有清楚列明都有哪些(如果没有,那就只能自己把苦咽下去了);组织方也会观察和mark不同专家的脾性(哪些好说话,哪些不好惹),并区别对待;参评方也会结合评估(初评)结果、组织方风格和可能的影响决定要不要复议(不影响经费拨付就拉倒吧,少折腾大家伙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哦,又跑题了
5.纪律要求
即便是临时组建的工作小组,也应该有基本的纪律要求,至少不能对组织方的形象产生显在或潜在的负面影响。举个栗子,组织方组建了一个开展等级评估的工作小组,A专家在评估过程中发现B机构的制度建设工作做得很好,觉得可以作为范本,于是在未经组织方和参评方的同意下,忍不住拿出手机拍摄参评方的制度内容,还向参评方索要电子版或制度复印版,对此,大家伙儿怎么看?组织方,你们怎么想?
二、作为专家
咱换个角度接着叨逼叨逼~
1.主动or被动?
有人请咱做专家,好事儿啊,特有面儿,大概率还是有偿的。既然是付费行为,咱可得好好对待,至少不能表现得低于人家的期望或要求。因此,egg觉得适当的准备是必要的,可这不是单方面就能完成的,更多还得组织方配合或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成事儿。此时至少有两种声音在辩论:一是主动点,既然答应做这事儿,就应该全力以赴,做足准备;二是急啥啊,这事儿咱有经验(假设要接的活儿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没必要特地准备啥,见招拆招,这点儿能耐还是有的!
2.该做啥,做到啥程度?
没要求就是最大的要求;没要求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儿。egg不论是搬书还是搬砖,但凡有人找自己帮忙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没要求,你自己看着办!”别介,egg承受不起这句话啊!!!合着你找egg做评审或评估,却又不说具体工作内容,有哪些要求,尺度去到哪里,真的会一头雾水,胆战心惊的哇!再加上不给参考资料加以了解的话,egg还是婉拒比较妥,freestyle至少在这种事儿上不适用,别害人害己~
还是举个栗子,之前egg意外地被喊去做某个项目的评审,组织方呢也比较体贴地将相关资料发给egg先做熟悉了解。egg阅读完资料后,感觉不是特别有把握,所以就主动跟组织方联系,想了解对方的期望和之前相关工作的情况,不想因个人主观因素而导致评审间的尺度偏差太大,对方也耐心解答,既给了egg充分地尊重,也明确了要求让egg心里有底。egg觉着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互动,双方能及时澄清与沟通,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3.保持基本素养
egg不具体说“应该”怎样怎样,直接上反面教材,大家伙儿自个儿寻思寻思。
表现1:与利益相关方做个别访谈,谈得比较深入,而且利益相关方正在就参评项目表达想法时,哇哦,专家的电话响了(是的,没有调震动或静音!),咋整?专家特别自然地把电话接了,直接开煲,还堂而皇之地说自己在外面做专家,说了大概四五分钟才挂断,利益相关方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那一抹尴尬和不爽······
表现2:评估伊始,参评项目负责人先介绍项目的相关情况,某位专家边听,居然边看短视频,而且声音外放,在场的人都听到了
表现3:某个评估项目,C专家的工作任务基本结束,在一旁整理资料和誊写记录,参评项目人员跟其套近乎(拍马屁),将其吹嘘得天上有地下无;C专家心花怒放之余还跟糖衣炮弹发射者交换了联系方式,并答应了一周后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邀请(组织方不知情,且评估工作未全部结束),哇哦
4.维护组织方形象
这一点其实跟上述第三点是相关联的,亦或说是保持基本素养的表现之一。这让egg想到前段时间自己西行搬砖时的同行伙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工作中处处为egg所在单位着想,在一些egg拿不准的事儿上给了不少中肯意见,以及一起讨论(其实更多是她给想法)如何做更体面或合适,这样的专家,very值得“回购”!
5.是否需要反馈?反馈这事儿吧,很难要求所有专家都要做,要么是先提了要求,明确反馈内容和时限,不然我估摸着很多时候专家们都是把评分表或评审表誊写+签名就完事儿了,心想着后边可别有啥手尾让我跟
诚然把评分表或评审表写清楚可能对于某些组织方而言已经够了,毕竟他们pay给专家的出场费大抵也就止于实地评估/评审+记录得分情况(难不成还想让专家正儿八经写报告啊,呵呵尽管有商议的空间),自己也有工作人员跟全程,能或多或少收集到不同专家的意见,如何将零散的内容加以整合,那就是自个儿的事儿。
egg想说的反馈一是针对专家自身具体工作的整体性评价,主要是基于评审项目或参评对象/项目的表现做出的判断与依据;二是针对评审/评估工作的改进意见,后边这一点估计很少人会涉及。
小结
于自己而言,应该做到的是:
第一,做足准备,以便胸有成竹;
第二,空杯心态,切忌理所当然;
第三,求真务实,力求无愧于心。
简言之,要做一个靠谱的人,做事儿有闭环,有始有终,有交有待;怀着敬畏之心踏实把活儿干好。
e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