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独臂书记温守文只有
2023/5/29 来源:不详央广网河北2月18日消息(记者王晓蕾)“老温,过年好!”,走在龙泉庄新村时,总是有街坊邻居熟络地跟温守文打着招呼。“你家今年收成不错终于能过个踏实年了”,对他来说,全村户,每家每户的“收成单”都能记得一清二楚。
温守文是河北省秦皇岛市龙泉庄村的党支部书记,经过40年的坚守和努力,终于把当年那个“山多地少光棍多,花钱指望信用社”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万元村”。“我们村去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元,70%的村民都有了自己的小轿车”,温守文挥着一只手,有些自豪的对记者说到。
温守文与老乡攀谈(右一)王晓蕾摄
辞去“金饭碗”一只手撑起百姓天
临近年关,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温守文刚刚代表支部向来自全村户的90名村民代表进行了全年的工作汇报。“去年一年还不错,全村人均收入仅板栗一项就达到了元”,逐年上涨的数字,让40多年的老书记很欣慰,“加上养殖业等其他收入等,去年人均纯收入元”。
从“一年打粮不够半年吃”的小山村,到40年后人均收入过2万,家家开着小汽车的新农村,乡里乡亲们都说,这要感谢他们的“独臂支书”温守文。
年,还是龙泉庄大队副书记的温守文,被组织提拔做公社副书记,可在上任前,却被脱粒机“咬掉”了左前臂。身体残疾的他,最后做了公社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虽然在公社挣工分的温守文天天能吃到馒头、油、盐,但是他还是觉得生活似乎少了点什么,“每次回家看到破败的家乡都觉得很心酸”,温守文说,当年村里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都卯着一股劲儿,想要改变家乡的面貌。“我也不能光是自己享受安逸”。
温守文在新村前王晓蕾摄
一面是稳定、有钱赚的“金饭碗”,一面是劳累、清苦的支部书记,作为手臂不健全的残疾人,温守文心里有很多顾虑,“当时的情况放弃公职真的很傻,家里所有人都让我清醒一点”。“我申请回去”,在公社工作还不到1年的温守文向组织提交了报告,“即使只有一只手,我也想拉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想要村民跟着干,干部必须打头战。年,当上支部书记的温守文带领村民奋力施工,从河道入手改河造田。“老温当时可真是拼,用独臂举着镐头带着大家一起干,比我们这些健全人都卖力”,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跟着温守文一起工作的老乡仍记忆犹新,他用半截胳膊夹着铁锹辅助右臂奋力砍砸,左肋的皮肤被磨起了水泡,衣服和皮肉粘在一起,往下淌着血水。
“起早三点半,晚上打夜战,一天两顿饭,早饭和午饭”,这句顺口溜是当时温守文带领乡亲们脱贫的真实写照。“当时我们村里年轻小伙子们心里都有一团火,就想凭着自己的双手让生活富起来”,桌子对面的老书记脸上浮起了笑容。
仅年,全村就清理、平整了10万多立方米的河道,在新增的亩耕地上种植水稻,产了4万多斤大米。龙泉庄村的村民第一次吃上了饱饭,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致富路上“两下三上”三任村党支部书记
温守文的家离村委会不过百步,每天一大早,乡里乡亲总是能看到他匆匆走向办公室的身影。从年至今的40多年间,温守文“两下三上”,三任村党支部书记,这条从家到办公室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早晨鸡鸣而起,晚上披星而回,温守文带领着龙泉庄村村民吃上了大米饭,但如何吃得更好、有更好的生活,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年,温守文离家去沧州考察小五金厂,已经初具规模的产业链让他看到了致富的道路,当即决定把五金产业引入龙泉庄村,致富村民。
温守文的荣誉证书摆满了家中的架子王晓蕾摄
向银行贷款置办了设备,请来了专家,马上就要开工的小工厂却被上级领导叫停。“当时农村的政策是‘以粮为纲’,并不支持搞产业”,看着付出心血、一手操办的项目无法推进,温守文的心里很不甘心,“钱都借了,场子都拉起来了,总要搞出些名堂来”。年,他从村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承包了已经破产的五金厂。
温守文的厂子办得红红火火,成了村里的富裕人家。本想着后半辈子就做一个稳稳当当的“生意人”,却被一个乡亲的到来打破了。
“有一年除夕,最开始跟我一起励志改造家乡的老大哥哭着来找我”,温守文的右手扶着左边空荡的袖子,“他跟我借钱,说要给儿子相亲的女方彩礼,块钱,他一分也拿不出来”。男孩30岁还没有娶媳妇在农村看来是一件极其不光彩的事情。“都是穷闹的”,温守文叹了口气。
想让村民富起来的温守文,放下自己的小生意,时隔8年再次竞选村党支部书记。他用自家的钱还清了村里拖欠银行的贷款,并用自己的企业和设备担保贷款,为村里办起了村办企业。
但好景不长,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村里红火的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不足,不能按时供货的难题。“资金流通不起来,村里的企业很快就破产了。我当初抵押给银行的五金厂也被拍卖了”,精神重压,加上奔波劳碌,温守文患上了糖尿病和心脏病,无法继续工作的他再次离职。
“他就是太爱折腾”,温守文的妻子一边利落的准备过年吃的大碗蒸肉一边跟记者说着,“之前有个厂子说想让他过去帮忙管理,我想这次等他的病恢复了,就不要再干这么累人的村书记了,他的身体也受不住。可是谁也劝不住他……”。
年,做了胆切除手术刚刚康复的温守文,第三次当选龙泉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竞选这事儿,她跟我生了一个月的气,吃饭都不叫我”,温守文对妻子心怀歉意,“我知道她关心我,但是……”。
40多年间温守文“两下三上”,三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就是舍不得看到乡亲们受穷。现如今,温守文每天走在村子里宽敞的柏油路上,看着小汽车从身边忙碌的拉着货物进进出出,心里总是在想,怎样才能让乡亲们再富裕一点儿。
因地制宜小板栗的“致富经”
整洁的街道、蓝白色的三层小楼、家家户户挂着的大红灯笼,走在龙泉庄村时谁也无法把眼前的景象同十几年前靠着银行贷款过日子的贫困村联系起来。年龙泉庄村的村民搬进了平米别墅式新居,去年,村委会也从一个废弃的学校搬进了新建的小楼里。
龙泉庄新村王晓蕾摄
龙泉庄村地处燕山深处,山多地少、环境闭塞,除了山坡地就是一座座荒山。虽然尝试种植果树、开办乡村企业等致富手段,但受制于经济环境和地理限制,都没能让村民真正的脱离贫困。
“农村发展是门学问,要看宏观市场、要了解产业技术,因地制宜搞生产”,经历多次失败的温守文意识到,只有发挥龙泉庄村的优势,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年,温守文经过走访临近村庄和查阅资料获知,“京东板栗”因其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市场。而龙泉庄正好地处在“京东板栗”地理范围内,且村里有大面积山场,适宜种植板栗。
龙泉庄村旁的板栗树王晓蕾摄
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温守文带头承包离家远、土质薄的亩荒山试种。说起栗子的种植、产业化,初中毕业的他已然成了专家,“每周的考察参观、学习尝试,关于栗子的所有都装在我脑子里”。
“栽上板栗两千棵,十年楼房小轿车”,开始种板栗时定下的目标如期完成。绿了荒山,富了百姓。现在来到龙泉庄村,漫山遍野种植着栗子树,年近70的温守文每过几天都会过来看看,“这就是我们的希望”,他拍着旁边的栗子树对记者说着。
快过年了,温守文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停下。在家坐不住的他,总是喜欢到村里溜达,或是跟村民聊聊天或是去栗子地看看。“你开春再来,这里就会种满了鲜花”,温守文指着村前正在施工的一处花坛说着,还有仓储设施和产品交易市场,明年也都将开始动工。“希望能带着村民更加富裕”,问到新年愿望,温守文只说了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