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别有风味儿和代表性的北京小吃
2023/4/15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科医院那个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52392.html
砂锅白肉山珍海味做成美食珍馐并不稀奇,最简单的白煮肉、豆腐、肉丸子能做成美味佳肴,那就不是一般的功力了。清朝宫廷一向有祭祀的习惯。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宰杀一头猪祭祀,祭祀之后的猪肉,主人家不能吃,必须分赠亲朋好友或是家里的更夫、看门的用人们享用。但是,祭祀的猪肉只不过是开水烫熟,什么调味也没有,因此谁也不想吃祭肉(回锅肉是川菜,北京可没有这种吃法)。由于祭祀活动频繁,“神余”太多,再加上这些“神余”只是用开水烫熟,吃的时候也只能蘸盐吃,时间一长根本吃不完。于是,看街人便与王府里的厨师合作,开了一家店,以王府中满族传统的烧、燎、煮等烹调方法,放入适当调料,让味道鲜美。
于是撤下的“神余”,几乎不花钱,成本非常低,并且人们相信吃“神余”会使自己消灾免祸,还会带来福气,所以生意特别好。这家店就是今天仍然在西四营业的砂锅居。砂锅居最典型的烹调方法是“白煮”,讲究一次放足清水,旺火烧开,文火慢煮,直到肉质酥嫩香烂,再切成薄得像纸一样的薄片,放入小砂锅中上桌,蘸酱油、蒜泥、韭花酱、辣椒油、豆腐乳、香油混合调制的沾酱,特别有风味。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享受。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确实使人难以下咽,但是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然喝上瘾。《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
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豆汁历史悠久,据说乾隆十八年,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御膳。豆汁的风味很难形容。它是绿豆磨成粉浆,发酵之后再熬煮而成。以今天的健康饮食来说,绝对是帮助消化的健康食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有去暑、清热、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老北京喝豆汁的时候搭配淋上辣椒油的咸菜丝,以及焦黄酥脆的焦圈。嗜之者争先恐后,恶之者退避三舍。
这豆汁可非同小可,竟然是北京小吃中的王牌(我必须承认,豆汁我真喝不了,不过我却有不少嗜豆汁成痴的朋友)。驴打滚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黄米面(北方习惯上把粉状的都称之为面,比方说绿豆面其实就是说绿豆粉),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一些,然后蒸熟另外将黄豆炒熟后,压成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擀成片状,抹上红豆沙(或是红糖)卷起来,切成小块,外面沾上黄豆面就成了,特点是香、甜、黏,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这是一种比喻,做好之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就像驴子在地上打个滚,沾上一层北方的黄土一样。《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
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如今很多人只知道驴打滚,反而不知道豆面糕。糖炒栗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老饕的天堂。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连带着物产也是四季分明。最能代表秋天美味的,首推糖炒栗子,过去北京附近的良乡、固安,就以盛产高质量栗子著称,有“天下之栗皆称良乡”的美誉。不过近年来,北京近郊怀柔县种植的小油栗,因味道特别浓厚而异军突起。过去,北京住四合院的人家,夏天都会在院子里搭上芦席棚子遮阳,到了秋天,拆掉的棚子就成了糖炒栗子的最佳燃料。
糖炒栗子必须用大量粗糖来炒,翻炒必须均匀,栗子才会生熟一致。最近有些卖糖炒栗子的商家,为了让客人方便剥开,会在栗子底部刻上一道刻痕,炒熟了的栗子底部自然裂开,比较方便剥食。立意虽然很好,但是炒出来的栗子却比较干,口感没有传统栗子好吃。其实,质量好的栗子原本就很好剥,不需要如此加工。倒是要提醒各位,买糖炒栗子的时候,不需要买特别大的栗子,颗粒小的栗子味道更为香甜,而且便宜哦。爆肚爆肚是把鲜牛肚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豆腐乳、香菜末、葱花等拌成的调味料吃,鲜嫩而香脆,是典型的清真风味小吃。
爆肚的原料以羊肚、牛肚为主,按部位的不同,一般羊肚分为:散丹、肚仁、蘑菇、蘑菇尖,牛肚分为:百叶、肚仁和肚领,有的爽脆,有的耐嚼,口感各自不同。爆法又分为油爆、水爆以及芫爆三种,常见的街头小店卖的都是水爆肚(汤爆肚)。爆熟的时间因部位的老嫩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最鲜嫩的部位几秒钟即熟。爆肚除了食材要新鲜之外,功夫全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火候掌握不好,就会过生或过熟而咬不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
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还说:“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经煮熟,自成极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因此,它的质量标准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爆肚的关键在作料及爆法,作料以芝麻酱为主,好的作料要清爽鲜香并且能去掉膻味,使它的口感清鲜嫩脆、醇厚不腻。吃爆肚不能一次点太多,因为一旦放凉了口感就变差,内行人总是一份一份地点,才能保持爆肚的美味。冰糖葫芦冰糖葫芦,酸甜可口,不仅好吃,而且非常好看,红红的山楂排列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剔透的糖衣,让人食指大动。
不过冰糖葫芦是秋冬季的小吃,夏天因为气温高,糖衣会溶化,所以吃不到冰糖葫芦。据说冰糖葫芦的起源与南宋光宗有关。有一次,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茶饭不思。御医用了许多贵重的药材,都没有什么效果。宋光宗见爱妃日益憔悴,整日愁眉不展,最后只好张榜求医。有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就会好转。”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的口味。黄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皇帝自然大喜。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今天的冰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