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喜欢炒粉,武则天钟情凉面,历史人物
2022/10/8 来源:不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走进一家饭店里,墙上贴着一个故事:XX历史名人很喜欢吃一道菜或者无意中做出了一道菜,然后那道菜就流传至今了。
乍一看觉得很扯,但却不知道怎么反驳。
举两个栗子,徐州地区有道沛公狗肉的名菜,据说因为汉高祖刘邦喜欢吃狗肉,所以这个菜流传了下来。
又据说秦始皇去桂林旅游时,喜欢用鱼须、鱼肚下酒,一顿饭要杀很多鲤鱼,于是当地人用米做成鱼须(米粉)鱼肚(切粉),拯救了河里的鲤鱼。
这些故事是真的吗?我们不妨拿武则天的故事,研究一下,相传武则天被召入宫之前,喜欢和青梅竹马一起去游泳,游完泳后再一起去面店吃面,后来他们想如果有一种面。
在夏天吃了之后能让人凉快下来,该有多好,于是他们和面店师傅一起试验,最后做出了好吃的凉面,从此凉面就成了四川当地特色菜色。
故事是很美,但究竟是真是假?
这就需要仔细分析了,凉面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就以一碗普通的四川鸡丝凉面为例,一般来说,一碗四川鸡丝凉面,大概是这样的
1、用清水煮熟面条
2、面条过冷水(冰水)降温
3、鸡胸肉煮熟后撕成丝条,放在面上
4、加入酱油、醋、糖、蒜水、花椒油、辣椒油、香油等调料
5、配料一般加入碎花生、黄瓜丝、豆芽等
想要知道故事的真假,我们要从不同方面入手,逐个分析破解
面——“面条”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宋朝,宋朝以前,古人喜欢把所有小麦制品,都叫做“饼”,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记录了,跟现代面条差不多的“水引饼”:“挼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到了唐朝,《唐会要·光禄寺》中记载,宫廷里冬月吃“汤饼”,夏月吃“冷淘”,这里所谓“冷淘”,就是面条过冷水的做法,跟今天的凉面差不多。
调料——“酱油”这个词在宋朝才有记录,但是液态的酱和醋在《齐民要术》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做法,理论上没什么问题。
花椒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唐朝是吃花椒的鼎盛时期,超过三分之一的菜谱里都有花椒,所以有花椒也是很正常的,问题出在辣椒上,辣椒明朝才传入中国,普及已经是明朝末年的事了。
·配料·四川鸡丝凉面一般有几样配料,鸡丝、豆芽、花生、黄瓜,虽然炒菜在宋朝才缓慢流行起来,但是水煮个鸡胸肉什么的,以唐朝的烹饪技术来说,还是完全hold得住的。
吃豆芽在宋朝时已经相当普遍,豆芽的吃法较早见于南宋的《山家清供》,不过宋朝前可能更多是用来食疗的,所以唐朝理论上可以吃豆芽…
就是比较贵,黄瓜虽然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但是元明时期栽培技术突飞猛进后,才逐渐普及全国,所以唐朝理论上也能吃到黄瓜…就是比较贵
花生的传入有点争议,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在明朝中后期,由东南沿海传入中国,文献中最早记录的花生烹饪法,也是明朝的《常熟县志》,各种吃法基本在清朝才开发出来,所以明朝之前基本吃不到花生
所以说,四川鸡丝凉面,在唐朝是做不出来的,如果民间强行做一碗四川鸡丝凉面,那它可能是这个样子:
1、清水煮面后过冷水
2、或许可以加点花椒
3、没了
没有辣椒、花生,因为当时还没传入中国,也没有什么调料、蔬菜和鸡肉,因为它们到了宋朝才价格亲民
故事的主人公——除了分析菜肴的材料、配料,往往还可以从故事的主人公,着手分析,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和地点,都具有一定争议性,不同史书记载的年龄不一样
《旧唐书》: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
《新唐书》:后崩,年八十一。
《资治通鉴》:则天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
但是死亡时间是公元年,这是没有争议的,所以出生年份是在-年之间,再考虑到中国神奇的虚岁计算,最受认可的年份是年
要知道武则天童年在哪里,只要知道她的父亲武士彟在哪里就行,根据史料记载,贞观元年()十二月,武士彟当上利州(四川广元)都督,贞观五年()改任荆州都督
结合出生年份计算,也就是说武则天3岁时来到四川,7、8岁时离开了四川,虽然说古人比较早熟,十几岁就结婚了,但是武则天发明了凉面时,最多才8岁
…也太早熟了吧???你以为是这样的:
实际上是这样的:
所有历史故事,都可以像这样拆开,每部分结合时代背景,仔细地分析后,自然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虽然传说故事站不住脚
川味鸡丝凉面真的炒·鸡·好·吃!
川味鸡丝凉面,不用名贵食材炫技,讲究以平凡的食材,做出不平凡的味道
酸、辣、咸、香,口感相互交织,新鲜的鸡丝、香脆的花生,清爽的蔬菜、筋道的面条,一瞬间在口中炸开
(就不告你哪里可以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