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流韵南宋古都炒栗香钱江晚报
2023/4/22 来源:不详□宋宪章
“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
过了重阳,古都杭城的街头,又到了处处炒栗飘香的时候。也许是山栗丰收,市区设锅炒栗的摊头,较往年大为增加。炒得火烫的栗子,裂开硬壳露出金黄色的肉质,散发出一阵阵甜美的香味,格外诱人。
糖炒栗子,杭州人特别爱吃,年轻的姑娘与少妇们,买上一袋刚出锅的、火热的栗子,边剥边食,又烫又香,吃在嘴里,甜在心头……
说起糖炒栗子,杭州人从南宋时吃起,至今已吃了七、八百年。这种应时的、大众化的坚果美食,当时不仅老百姓们吃,连朝廷里的官员们都常吃。曾经在南宋朝廷里担任官职的诗人陆游,就写下过这么一首名叫《夜食炒栗有感》的诗:“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并自注道:“漏舍待朝,朝士往往食此。”回忆起他当年在大内北门和宁门外候早朝时,以炒栗充饥之事。
其实南宋杭城的炒栗,还是从北宋京都汴京(开封)传过来的,这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一书中有记载:“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使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说的是李和的炒栗,名气很大,别人怎么仿制都赶不上他的味道好。这大概是他在选料、火候、加工技术方面,都有独特的一套方法。现在杭城的糖炒栗子的加工方法,大约就是从他那里传下来的。
清代爱好美食的乾隆皇帝,曾在一首《炒栗》的诗中,总结了前人炒栗的经验:“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
栗子是一种极有益于人体的美食,古时与桃、李、杏、枣并称“五果”。清代食疗专家王土雄在《随息居饮食谱》名著中曾说:栗子“甘平、补肾益气、厚肠止泻,耐饥,最利腰脚”;又说“生熟皆佳,点肴并用”,可见它生吃、炒着吃,做点心、烹制菜肴,都是风味极佳的;杭州菜谱的秋令佳肴中,就有栗子炒子鸡、栗子烧肉两款美食。此外,做重阳糕,不能缺少栗子;做桂花栗子藕粉羹,也不能缺栗子。
做糖炒栗子的原料,旧时均采用北京房山县良乡的名果,俗称“良乡栗子”。良乡栗,果实较小,每斤有粒左右,果皮呈红褐色,果肉色泽淡黄而甜美,品质极佳,最宜炒食。现在杭州的糖炒栗子,一般为求经济实惠,皆采用本省湖州、长兴、诸暨、上虞、临安等地的产品。只要栗子质量好,小而均匀,加工得法,照样能炒制得甜香可口。
秋风烈,菊残橙黄,正是吃糖炒栗子时。吃一口香糯的、南宋时流传下来的炒栗,甜在嘴里,金色的秋天便永远留驻在心头了。
作者简介:宋宪章,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杭州作者协会会员,著有《名人美食记趣》《杭州老字号丛书·美食篇》等书及《南宋名菜挖掘记》等一组饮食文化史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