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炒栗子为什么要用砂子炒人民资讯
2023/4/21 来源:不详「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官方平台」
点
击
蓝
字
/
关
注
我
们
金秋时节,秋栗飘香。走在街头总能闻到阵阵甜香,顺着味道看过去,就能看见糖炒栗子的身影。
虽然通常都称为“板栗”,但是这种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在《中国植物志》上只有一个名字:栗。栗在我国的分布很广,除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少数省区外,南北各地都有。我们常见的怀柔油栗、迁西板栗、信阳板栗,都是一个物种。我国栽培板栗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诗经》中就有“树之榛栗”“东门之栗”等句,其后的《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以及《本草纲目》都有关于栗的记载。著名的合纵连横的故事中,苏秦说服燕文侯时,就提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可见,板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粮食来源。
软糯甘甜是大多数人对栗子仁的标准印象,这是因为它们的果实里含有大量的淀粉以及葡萄糖和蔗糖。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枣栗饴蜜。以甘之。”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板栗已经是重要食物和甜味剂了。克生板栗中,可溶性糖可以占到11克左右,栗子的甘甜滋味就来源于此。
糖炒栗子的前世今生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带别具地方风味的著名食品,也是具有悠久传统的美味。南宋时,陆游在《老学庵笑记》中曾记述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故都(指北宋的汴京,即今开封)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接着写道:“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据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专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时家破业敝,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燕山。他用献给故国使者的栗子,表达自己对统一祖国的热望。
清代乾隆皇帝在吃过糖炒栗子后,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恃火候调。堆盘陈玉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
糖炒栗子用的栗子一般是板栗,其它栗属的植物比如锥栗、茅栗、欧洲栗、日本栗虽然味道也不错,但是在我国鲜少大规模种植,不是很常出现在市面上,更难在炒锅里见到。板栗在我国的栽培品种很多,南北方的品种也略有差别,总体来说,北方的板栗品种种子中总淀粉含量低但是支链淀粉比例高,而南方的板栗则是总淀粉含量高、支链淀粉比例略低,反映在口感上就是北方的板栗一般更糯,而南方的板栗更面。
虽然板栗品种很多,但是影响糖炒栗子美味的最大因素其实是栗子的新鲜程度。不管什么品种的栗子,只要储存时间一长,立马变得干瘪坚硬,甜味和香味也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栗子中的水分和糖类远比花生、瓜子、腰果等高油脂坚果要多,使得栗子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尤为敏感,炒栗子要连壳一起炒的原因也在于此,如果剥皮再炒,很容易把它炒成栗子干。
糖炒栗子为什么要用砂子炒?
每当我们每次路过炒栗子的摊位时,都会发出灵魂一问:明明是糖炒栗子,可为什么看到的都是“砂子炒栗子”?通常糖炒栗子都是用的铁锅炒制,铁锅的特点在于自身吸收热量少,传热快,点上火不一会儿锅就变得滚烫。再看看栗子,它有一层外壳,这层外壳的导热性比较差,在加热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热量,只给栗肉留下了极小部分的热量。如果炒栗子不放砂子,热量很快就通过铁锅传导到栗子的外壳,栗子薄薄的外壳很快就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温度,可此时厚实的栗肉还没有熟透呢!如果我们在锅中加入大量的砂子,这些砂子可以吸收锅内大量的热量,然后将热量慢慢传导至栗子,为煮熟栗肉提供充分的时间。所以,会看到一锅糖炒栗子中砂子占的比例不少,没有这些砂子,就没有香甜的栗肉了。
糖炒栗子怎么保存
买回家的熟板栗最好当天食用完。如果实在食用不完的,可以将板栗摊开保存。
切忌装在密闭不通风的容器内,因为熟板栗内一般都含有水分,需要散热,如果散热不良就自然会导致变质霉烂。
有条件的也可以存放在冰箱内,下次食用前再加热,但是这样反复加热会对口感有一些影响。
所以买回家的板栗最好在一周内食用完,时间过长不仅口感不好,也会变质。变质和霉变板栗是不能食用的,吃了霉变的板栗会导致中毒。
栗子虽美味,也不能贪吃哦
在干果中,栗子提供的热能很高,充饥的同时能促进脂肪代谢。栗子的营养保健价值虽然很高,但也需要食用得法。
专家建议:栗子不能一次大量吃,吃多了容易胀肚,每天只需吃6~7粒,坚持下去就能达到很好的滋补效果。人们最好在两餐之间把栗子当成零食,或做在饭菜里吃,而不要饭后大量吃。这是因为栗子含淀粉较多,饭后吃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范博士提醒消费者,选购栗子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果肉的色泽洁白或金黄。金黄色的果肉有可能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栗子,相反,如果炒熟后或煮熟后果肉中间有些发褐,是栗子所含酶发生“褐变反应”所致,只要味道没变,对人体没有危害。
精彩推荐●●
//1
|
//2
|
//3
|
来源:吃货研究所、综合网络
整合、责编:张嘉真
审核:郑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