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人们对我的喜爱从未停止
2023/5/21 来源:不详侯宝林老师早年的作品《卖布头》里,有一段讲小商贩在叫卖南瓜的时候,为了抬高卖价,拿高档的东西作陪衬,就喊“栗子味的面老倭瓜”,不禁让人联想到栗子绵软清甜的口感,老倭瓜再难看,价格也就上去了。栗子,又称板栗、毛栗,可算是冬天街头的一霸——每每经过炒货店、水果店,总能看到一口大锅,里面翻炒着石子和栗子,热气伴随着焦香四溢,忍不住想买上一份,立马剥开一颗,享受这烫口的欢愉。
栗子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在野外见过栗子树的朋友应该知道,成熟的栗子果实还穿着一件带刺的“外套”,随着果实的成熟,外套上的刺会越长越密,像一个小刺猬。这件“外套”就是壳斗,由总苞发育而来。穿“外套”并不是栗子特有,壳斗科下属的植物,都有自己的“服装”,比如栎属植物,它们结出的果实就是平常见到的橡果,橡果的壳斗只包裹了一部分果子,像是戴着一顶鱼鳞花纹的帽子;再比如水青冈属植物,也就是山毛榉树,它们的羽状壳斗,像是披了一件蓑衣。
栗子带刺的壳斗栎属植物的果实水青冈属植物的果实在国内,栗属中栗子还有两位兄弟,分别是茅栗和锥栗。古时人们把这三兄弟统称为栗,直到《本草纲目》加以区分之后,才有了较为准确的名称:“栗之大者为板栗,中心扁子为栗楔。稍小者为山栗。山栗之圆而末尖者为锥栗。……小如指顶者为茅栗。”这里就是依据栗子的果实大小来分别。到现在,板栗已广泛种植,并有多种品种;锥栗在福建地区还有成片的种植林;而茅栗则作为嫁接砧木使用。
栗作为“五果”之一的植物,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板栗化石就是最好的证明。湖熟文化遗址发现的用于烧陶的栗炭,说明年前人们就已经利用栗树进行生产生活。
现代生活因为物资丰富,栗子已经成为一种零食,或是做辅料用以烧菜、烘焙等,那古时候人们都用栗子来做些什么?一是作为粮食用以充饥,更有文献记载,唐朝末年,晋王李克用在打仗时,由于粮草运力不济,军中战士蒸栗子作为主食,故而栗子又被称为“河东饭”;二是作为民俗或祭祀用品,比如《周礼·天官·篷人》中就有“馈食之篷,其实枣、栗、桃、乾棒、棒实”的句子,意思是说用竹器盛放枣子和板栗赠送于人,寓意“早立子”(这一说法在相声《婚姻与迷信》里也出现过);三则是用于税赋,明朝时期,已经有易州栗务厂、界安厂、半石厂等多处栗园,栗子丰产,就用栗子来抵税。
清朝的时候十分流行吃炒栗子,有记载“今京师炒栗最佳,四方皆不可及”,乾隆皇帝还为如何炒栗子题诗一首,大意是由于栗子个头都不相同,小的熟了大的还生着;大的熟了小的就焦了,只有把温度控制好,才能保证不炒焦。所以炒栗子的时候,总是要石子一起炒,这样可以使栗子受热更均匀,也可以防止栗子的炸裂。
栗子除了在国内广泛种植,在国外也深受欢迎。它的外籍老表还有欧洲栗、美洲栗和日本栗等等,这些栗子个头更大,口感更甜。日剧《小森林》中女主角用糖水煮栗子,没有去除内皮,煮熟后可以保证栗子形状完好,之后将栗子和糖水一起倒入罐子中密封,有点糖水罐头的意思,可以保存很久,吃起来也更为甜糯。由此可见,栗子丰富的碳水以及香甜软糯的口感,已经深深抓住人们的心,成为调剂生活不可或缺的角色。
《小森林》的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