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百病生脾生湿生痰生寒生热,那脾
2024/8/18 来源:不详相对来说,脾是中医比较看重的器官之一,还提出了“万病归于脾”的说法。那么,这样说是否显得有些夸张呢?
其实不是的!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中医称其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如果出现问题,对身体其他器官也会有所影响,许多疾病都可能是脾虚所引起的。
但是,脾虚也分为很多种,如果大家不清楚这一点,直接买药服用,则可能不对症,导致效果不理想。所以,我今天专门讲一下脾虚的类型,以及这类人群该如何调理的问题。
脾气虚证
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劳累太过,或忧思日久、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这个时候就要补脾气,可以吃些党参、白术、黄芪、牛大力、五指毛桃、鹧鸪、鲫鱼、鲩鱼、生鱼、鲮鱼、黄花胶、鸡肉、猪横脷、猪排骨等。
脾阳虚证
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进展,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这类人群需要补阳气,可以吃些附子、干姜、砂姜、肉桂、红参、高丽参、新开河参、巴戟天、牛肉、羊肉等。
脾阴虚证
表现为:阴虚火旺,如形体消瘦、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苔红、脉细弦等。
虽然是虚证,但由于是阳盛阴虚导致的,再用温补的药,只会加重胃部的热,当然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出虚不受补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胃阴虚的人要补,但不能直接用温热的药补,得先滋阴。可用山药、石斛、麦冬、西洋参、桑葚子、百花蜜、太子参、水鸭肉、兔肉、海参等。
中气下陷
表现:脾气虚弱和内脏下垂。患者的面色往往会变得淡白,且伴有气短心慌和心悸不安的反应,头部会时常眩晕,腹部有明显重坠感,进食也会受到影响。
这可用黄芪、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等进行调理。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脾不统血
表现:因脾气虚弱导致血液运化能力明显下降,体内存在气血亏虚的情况,可有食欲下降、少气懒言及面色萎黄等多种不良反应。
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对此,大家可以吃一些大红枣,淮山药,红糖,栗子,还可以用鸡肉熬汤或者是吃一些猪肚,猪肝,羊肚,羊肝,这些都是很好的补气血的食物。
不过,食补的作用比较缓慢,一般适用于症状较轻的人群。如果症状迟迟未能改善,还是建议大家及早寻求专业的中医支持,以便改善病症,增强体质,免得病情持续恶化。